【视频】高手在民间(19)| 粮库质检员:以手做秤 足斤足两!

 

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粮食都值得珍惜,在宿豫区曹集乡粮食储销有限公司,有一位粮食称重高手,从事质检工作三十多年,练就了一双堪比秤还准的神手,无论计量以斤或者两算,只要经他的手一过,都能做到相差甚微,今天我们就带您认识这位以手做秤的民间高手——季新迎!

 

 

 

季新迎是宿豫区曹集粮食储销有限公司的一名粮食质检员,在给记者演示时,他大手捧了一把小麦,放在电子秤上,掂量几下,就估计出了一斤和一两的重量,称重之后核对发现,季新迎称重一斤只悬殊两克,一两只悬殊了0.26克,而一粒小麦是在0.02克,也就是说季新迎以手做秤,一两只多抓了13粒小麦,您说是不是绝了!记者决定考验再加码,直接随机“点单”,看看季师傅如何招架!

 

 

 
 
现场
 

先复位(脱皮、减去托盘重量),ok,咱们先称一个3两,我把手遮上(数字),感觉怎么样?差不多,3两是150克,数值是151.57克,悬殊在1克,嗯,这个成绩还是不错,那咱们再称一个一斤二两,咱们重新复位,差不多了,一斤二两是在600克,咱们看看有多少悬殊,612克,只悬殊了12克。

 

 

两次考验都没能难到季师傅,看来人家确实苦练了称重的绝活。2002年季新迎正式进入粮管所工作,那时候因为没有机械作业,全部靠人力肩挑手扛,每年三夏大忙就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候。

 

 
 
季新迎
 

那会没有机械化,全部指着个人扛包,上仓全部背着,当时称重全部是小的地磅,先是两公斤后来变成四公斤,一袋一袋往上搬,搬过之后再往仓里面扛,那时候累。

 

 

大夏天,老百姓用小推车一车一车运来粮食,季新迎就得赶紧称重,如果斤数出现问题,老百姓会产生一些抱怨,再复称也非常麻烦,季新迎就开始钻研称重手感,尽可能将损耗降到最低。

 
 
季新迎
 

自己业务上钻研点,没事就会抓抓、掂掂,然后再给称上校正,熟能生巧。

 

 

 

久而久之,季新迎的手称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小斤小两的称重悬殊不会超过5钱(25克),但是他也只把这个绝活当作一个生活中的小技巧,称重时仍然严格采用过磅的方式,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做事态度。

 

 
 
季新迎
 

要对老百姓负责,毕竟有误差,没有秤称的符合标准,影响最深的就是有时候去买东西,斤重能感觉出来,因为习惯了。

 

 

自从粮管所改制成为公司后,季新迎也服从上级安排成了一名质检员,而且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季新迎的绝活也很少能够派上用场,他却总是把“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口号挂在嘴上放在心中,很多种植户来卖粮食,只要看到季新迎就会觉得踏实。

 

 
 
宿豫区曹集粮食储销有限公司经理 陈邦胜
 

他个人责任心比较强,比较负责,由于长期跟粮食打交道,练就一身手称的本领,深受售粮群众的认可。

 

 

季新迎能练成这门绝活,能看出他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争做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劳动者,这就是每位高手的成长秘诀。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李宇

融媒体编辑:高雅 王淼

审核:解秀晴

 

 

往期精彩回顾

高手在民间(1)| 银行小姐姐崔力文:“无影手”再现指尖绝活 15秒点钞一万元!

高手在民间(2)| 大厨蒋夫宁:刀刀见功夫 嫩豆腐切成头发丝

高手在民间(3)| 快递小哥“秀”手速 打包又快又安全

高手在民间(4)| 卤鹅传人张沥元: 一套斩法熟能生巧 剁鹅斩鸭快准狠

高手在民间(5)| 书记员吴琼:一分钟打171个字 手底见真“章”

高手在民间(6)| 缝纫机上的精彩 一件衣服卷边只要12秒!

高手在民间(7)| 冶木海买:专注拉面20年 针眼能穿30根

高手在民间(8)| 客房服务员张红:两分钟铺好一张床

高手在民间(9)| 面点师李运成:六秒一个包子 每个十八褶

高手在民间(10)| 钢筋工许大乾:让手指在钢筋上“跳舞”

高手在民间(11)| 外卖小哥岳亮:熟记每一个小区 2分钟还原小区楼栋图

高手在民间(12)| 电焊工王杰 :鬼斧神工出巧手 焊花飞溅鱼鳞纹

高手在民间(13)| 吴新伟:刀功犀利 3分钟片好一条鱼

高手在民间(14)| 挑战极限 小学生花式跳绳“迷人眼” 

高手在民间(15)| 郑莲容:46秒“包”出一朵花 勤奋造就“美好” 

高手在民间(16)| “张飞绣花”!宿迁小伙开挖掘机精准点燃打火机

高手在民间(17)| 投篮 翻硬币 托易拉罐 看叉车司机“四两拨千斤”

高手在民间(18)| 刘继春:刀尖下的“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