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迁”帆逐绿行》(3)宿迁:三水共治 让清水入画幸福驻城

 
 
 
 

从河畔居民的惬意漫步,到再生水的“变废为宝”,宿迁这座依水而生的城市,正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为笔,绘就“一城清水入画来”的生态画卷。系列报道《“迁”帆逐绿行》今天继续聚焦宿迁的绿色蝶变,探寻清水背后的治理智慧。

 

 

暮色初临,宿豫区牡丹江河畔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钓者静坐岸边、悠然自得。难以想象,就在今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淤积发臭的河道。

 

 

“现在改造之后,河两边绿化也改造好了,晚上带着家人在沿河风光带转一转,心情也好,环境也好。”市民董自勇说。

 

 

牡丹江河的美丽蜕变,是宿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宿豫中心城区重要的外排通道,该河道曾因长期淤积导致排涝能力下降,雨天积水、晴天返臭,成为附近居民的“心头病”。2023年,宿迁启动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和水系连通,不仅解决了排涝难题,更打造出融合生态、休闲、泄洪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空间。

 

 

“现在牡丹江排涝标准得到显著提升,达到20年一遇,有效提高了城区应急排涝能力,同时对增强河道调蓄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宿豫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耿永强说。

 

 

从城市“毛细血管”到流域“生态骨架”,宿迁的幸福河湖建设正在全域推进。骆马湖三里湿地退圩还湖工程全面完工,恢复湖区水面127.64公顷;洪泽湖“醉美湖湾”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完成投资超15亿元,环湖16家A级景区串珠成链,湖湾风采愈发迷人。

 

 

在守护清水的同时,宿迁积极探索“开源节流”新路径。作为缺水型城市,宿迁将再生水作为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大力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宿迁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核心工艺处理达标后,再引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最终成为河道的“清洁补给”,实现从“污染源”到“滋养源”的转身。

 

 

“我们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总共设计规模是每天十万吨,分两期建成,现在每天水量大概在五万吨。达到准四类的标准,排入下游的湿地,用于河道的生态补水。”宿迁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李卫说。

截至六月底,宿迁累计铺设再生水管网超150公里,年利用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28%。2024年,仅再生水利用一项,就实现COD减排658吨、氨氮减排76吨,相当于减少约260万吨污水直排入河。

“我们围绕将再生水利用作为协同‘三水共治’的重要抓手、作为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作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持‘三条主线’,着力打造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市水利局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朱程亮说。

 

 

如今,宿迁“三水共治”成效持续显现:中心城区建成500余处水位、水量、水质监测站点,构建起“河湖—闸坝—泵站—管网”一体化调度平台;黄河故道片区通过“三统两分”机制,年调水量达1.53亿立方米,有效保障生产、生态与灌溉用水;城乡供水保障率稳定在97%以上,2024年国省考断面优Ⅲ水体比例达96%,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一城清水入画,幸福因水而生。宿迁正以水为脉,书写着人水和谐的绿色篇章。

 
 

记者:马爽 张浩 宿豫融媒

编辑:张亚南

审核:潘磊 张乃川

 

系列报道《“迁”帆逐绿行》(1)“绿”动引擎 锻造发展新优势

系列报道《“迁”帆逐绿行》(2)“宿”写低碳 一座宜居城市的绿色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