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已故的亲人,宿城区58岁的熊克玲总会想起自己的奶奶,她说,作为童年的守护者,人生的启蒙导师,奶奶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私的爱,让她有了一个倍感温馨的家。《清明时节忆故人》系列报道,今天一起来听熊克玲和她奶奶的故事。
我的奶奶熊曹氏,生于1912年民国时期。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身高适中,体形既不胖也不瘦,是一位非常整洁干练的家庭妇女,她的头发总是梳理得一丝不乱。
因为她也是过早的头发就白了,她还在那个白头发里面,加了两缕黑色的头发,在后面绕起来,用一个银簪子把它簪起来,再套上那个年代老年人特有的,黑的丝网罩在这里,就是看起来很大气的,虽然她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奶奶有两个孩子,我的爸爸和姑姑,和我同辈的还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在那个年代,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早出晚归,从一日三餐到洗衣做饭,从照顾生病的爷爷到抚养我们三个孩子,奶奶一人全包,从无怨言。我记得,奶奶的小脚总是忙碌地奔波于家中的各个角落,每周推磨做煎饼的日子,是奶奶最忙碌的时候,一次得做一大家六七口人一个星期的口粮。
我奶奶都是天不亮就起来了,她自己先推,她推磨推磨,就是一直推到天快要亮的时候,她才会去叫我哥哥和我,然后换她下来,她再去烙煎饼。然后她为了保证这个煎饼,天热的时候也不会变质,她要每天,把煎饼都要翻一遍,翻一遍就让它通风,晾干。
烙煎饼很费力气,但奶奶自己却从不舍得多吃一点,她总说,她在家里不挣钱,吃的要省给在外辛苦劳动的人。奶奶对孙子辈也特别疼爱,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学校要求参加宣传队的学生穿白球鞋,我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不在家,我只好转向奶奶求助。但是家里条件有限,奶奶也难以满足我的需求。我当时年纪小,只觉得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奶奶看到我这样,非常心疼,后来她从她那为数不多的私房钱里拿出了五块钱,为我买了一双白球鞋。
其实后来长大了反过来想,觉得小时候的自己特别不懂事,那时候其实奶奶她不挣钱,我妈妈那时候工作,她一个月才有12块钱的工资。
后来,我参加工作,每个月领到工资,我都会给奶奶一些,还会买她喜欢的甜食,金果、桃酥等等,以此回报她多年的养育之恩。
我是1987年参加工作的,我工作拿的第一个月工资,我也给了我奶奶5块钱是新的,因为她喜欢新的钱,后来就是我每个月领工资我都要给她5块、10块。
奶奶在1989年的正月里离世。当时她不慎跌倒,脑后肿了一个包,由于奶奶已近八十高龄,医生建议我们带她回家静养。那十几天里,我每天都回家看望她,但奶奶去世的那一天,我正好在单位上夜班。当我接到家里的电话,得知奶奶已经离世,心里万分悲伤,难以接受,而且特别遗憾没能遵守和奶奶的约定。
因为我姑姑家是住在河南,我奶奶,每年都要到姑姑家去住一段时间,后来我就说等我长大了有钱了,我带你去我姑姑家去。但是等我真正的工作了,也有点钱了,又觉得没有时间带她去了,一直到她去世,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奶奶去世后,我时常会想起她,那些她曾经常做的家务,如今由我来接手。我的头发也遗传了奶奶,自然卷曲而且白得早,但我从未刻意染黑,因为我觉得这样和奶奶一样很美。在教育孩子时,我也时常提起奶奶,告诉他们勤俭持家和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我们家的家风一部分来自奶奶一日三餐的忙碌。可以说她的一言一行,就是甚至不说话,她对我都是一种影响,我觉得家风就来自于祖祖辈辈他们的这一些潜移默化的一种言传身教。
如今,奶奶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她身上善良、勤劳、节俭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一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姜飞雪
融媒体编辑:万蒙恩 王淼
审核:解秀晴
终审:徐庚立
清明时节忆故人(1)| 吴应柱:我的老班长 是我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