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逅一带一路 ② | 高标准养殖上百道检测 “出国”大闸蟹是如何养成的?

未标题-1_4.gif

 

 

昨天,我们的新闻专题《“蟹”逅一带一路》中提到,泗洪大闸蟹持续丰收,不仅供应到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爬上了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餐桌,出口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这些“闯”出国门的大闸蟹到底是如何养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去蟹塘探探秘。

 

蟹农 张军

一般早晨6点多钟,晚上在4点多钟起蟹。每年这个季节的大闸蟹是最鲜美的时候,肥度最好的时候,必须菊花开(季节),吃母蟹,(农历)10月吃公蟹嘛。

 

 

张军、蒋倩夫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便在洪泽湖畔养蟹,在加入孙永军的康源协会后,家里的80亩蟹塘全部完成了出口备案,这也就意味着,每年从这里养出的两万多斤大闸蟹,都可以跨国销售。

 

蟹农 张军

我们是通过协会统一采购优良蟹苗,统一标准化养殖,水质调控、水草管理,每家每户的塘口都在三种以上水草培育,增氧设施必须到位,饵料都是高蛋白的饵料。手机上能查到,实时监测水质溶氧变化。

 

 

同等规格的螃蟹,出口的价格比国内市场高出了30元到40元一公斤,从一开始养殖的螃蟹只能在国内卖低价,到现在全部出口卖高价,精品蟹的养殖模式,让张军夫妻俩稳定增收。

 

蟹农 蒋倩

我们以前(每年)能赚到二三十万,现在能赚到七八十万。跟着他(孙永军)干,这几年比以前的生活提高了,价格也卖得高,螃蟹养得也好了,以前都是盲目地投喂。

 

 

别看如今那么多蟹农跟着孙永军做螃蟹出口生意,干得热火朝天,其实在2002年,在洪泽湖边土生土长的孙永军,刚开始注册企业和螃蟹出口备案基地时,那可是吃尽了苦头。

 

泗洪大闸蟹出口供应商 孙永军

我做出口相当于两眼一抹黑,摸着石头过河,既没有资金,也没有销路,也没有客户。2003年、2004年,刚好有一年大水,把我们养殖注册的备案基地全部冲垮了,那一年损失非常大,相当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2004年,不甘心失败的孙永军带人到苏南一些塘口,一边打工一边摸索学习,积累了精品蟹养殖经验的同时,也积攒了一些国外客户资源。

 

泗洪大闸蟹出口供应商 孙永军

2006年回来,公司继续接着干,到了2008年的时候,有了一点起色,我们出口量就一直往上攀升,从一个很小的没有人知道的企业,做到现在,在我们当地做成了一个龙头企业。

 

 

2008年,孙永军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吸纳养殖会员166户,分布于泗洪13个乡镇;2018年又成立了水产科技养殖协会,省内外的1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育苗企业是协会的技术会员单位,他们会定期派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和指导,为泗洪大闸蟹的品质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保障。

 

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 魏敏

帮助养殖户进行水草栽种、水质检测、苗种的挑选,科学投饵、以及疾病的防控、促产增收。此外,我们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建立水质在线诊断,实时监控养殖系统。

 

 

 

螃蟹要想出口,只有在海关部门和相应专家对养殖标准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卫生登记和出口养殖注册证书,建立自己的出口备案基地。

 

记者 马雪

在获得海关出口备案资质过后,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规范化养殖。在这期间,养殖户、地方政府、以及海关部门也会不定时地自检、抽检以及法检,这些抽检的项目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宿迁海关查检科科长 刘尧

我们有日常的监管,会到企业去看它的体系执行情况,同时我们根据出口监管的要求,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安全风险监控和疫病监测。养殖用水的情况,还有出口的水生动物自身存在的各种元素方面的监测,进行抽检,送到南京海关相关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有没有存在残留的情况。

 

 

截止目前,泗洪县螃蟹养殖面积14万亩,其中,出口备案塘口180个,水域面积1.5万亩,已基本形成了标准的养殖体系和规范的质量指标,今年泗洪大闸蟹预计出口800吨,创汇1400万美元。

 

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 魏敏

泗洪螃蟹出口连续17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我认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全部建立了螃蟹出口的养殖示范基地,全部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保障货源,而且全程按照订单标准进行科学养殖,保证螃蟹全部达到出口标准。

 

 

 

 

 

 

 

其实,泗洪大闸蟹不仅出口生鲜活体,还进行深加工,做成香辣、麻辣、茴香、花雕等多种味道,拓展各种出口创汇新形式。明天的节目,咱们去大闸蟹深加工工厂里瞧瞧新鲜。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解秀晴 曹思鑫 李硕 陆鹏宇

融媒体编辑:高雅 王淼

审核:解秀晴

 

 

 

“蟹”逅一带一路 ① | 生鲜大闸蟹飘洋过海 直抵国外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