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瘾最早引起中国人关注还是从“非典”那一年起,非典过后北京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出现了“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表现。北京市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非典那年网瘾之所以达到高峰值,首先与长期在家——一个封闭的环境有关。其次,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导致大批孩子接触网络。第三,成瘾的很重要的心理诱因——恐惧。在那种特殊的外部条件下,人们恐慌、紧张、焦虑,孩子们就会在网络里面寻求安全感和精神寄托。虽然“非典”是个特殊时期,但特殊时期下出现的特殊现象恰恰反映出了过度使用网络致成瘾的几个重要原因。
——资料来源:525心理网


疫情形势严峻,家庭氛围压抑;开学延迟,规律的生活被打乱;宅在家中,自己把控的时间较多,喜欢用上网打发时间,甚至用游戏缓解压力;不能外出或很少外出活动,充沛的精力得不到释放;同学之间不能面对面的沟通,稳定的伙伴关系受到考验;老师的管理出现真空,鞭长莫及;亲子之间不良的沟通模式,引起青少年的心理逆反等。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难免发生一些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身心健康,从而出现一些常见心理及生理症状:
生理方面,晚上睡的晚,早上睡懒觉,身体易疲劳,起来后伴有头痛、晕眩等症状。吃过后,不运动,体重增加。
情绪方面,家长过于严格把控青少年学习、饮食、睡眠等事项,容易引起逆反、情绪不稳定、易生气发火。
认知方面,看电视、玩游戏、刷抖音快手等,注意力分散,不容易集中学习。家庭中弥漫着过度担心疫情的气氛,影响青少年对疫情的认知,可能出现消极态度。
行为方面,上网玩游戏、网上交友等,以此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求刺激”,打发时间。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游戏成瘾”归类为精神疾病,青少年在过去12个月中,持续、反复地使用网络游戏,导致临床显著的损害或困扰,达到以下项目中的5项即符合“网瘾”诊断:
1、渴求症状 (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戒断症状 (易怒、焦虑和悲伤等);
3、耐受性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4 、难以停止上网;
5、 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
6、 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
7 、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
8 、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
9 、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
针对上述9条判断标准,世界范围内达到“网瘾”诊断的患者大约6%。
那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按时上学或上班,不少青少年周末玩一玩网络游戏,却能够自我控制上网行为。但也个别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当中,闭门不出、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打游戏、食欲不振、生活懒散、脾气暴躁,有的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失眠、伤人毁物等精神心理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重在预防。因此,在疫情期间,教会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非常重要!!!!

从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四个维度做好预防工作,达到早宣传、早规划、早发现、早干预的目的。

青少年网络成瘾只是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表象”,实质暴露出青少年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综合性问题。随着青少年网瘾“加重”,青少年可出现抑郁、焦虑、偏执、冲动、强迫等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兴趣缺失,社会功能弱化甚至伤失,需要及时就医。
主要采用心理治疗为主,适当配合行为规范,部分精神心理症状严重的,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即临床+心理+行为+家庭+患者“五位一体”综合治疗模式。

▲苏太贵
作者:苏太贵,宿迁市第三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社会学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专业导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成瘾研究与康复中心高级顾问,《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预防手册》总策划及作者之一。
▲《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手册》
感谢《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制定者陶然教授的指导和支持。
青少年网络成瘾咨询电话:0527-80878019 18611218689
咨询范围:包括青少年网瘾、酒瘾、药瘾以及抑郁、自闭、多动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来源:文明宿迁 编辑: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