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四十年前,会制做衣服的裁缝是一门非常吃香的职业。
然而如今,满大街的服装品牌店,要啥款式有啥款式,很少还有人找裁缝做衣服了。
那么,当年那些经验丰富的裁缝们,面对“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职业,是选择了毅然改行或转型,还是抱守老行当依然坚持?在市区项王二期南门,有一位51岁的裁缝马女士,就是这样一位痴心不改的人。
下午,在马平的缝纫店中,她正在用三角形的划粉来确定衣服尺寸。这位有着33年缝纫经验的老裁缝动作娴熟,尺寸把握准确,裁剪、量尺、划粉……针线在马平的指尖飞舞,缝纫机在她的脚下快速踏动,发出嗡嗡声。
马平
顾客到我们店里面选布料,选颜色,选款式,我们再给她们裁制。现在做的服装都比较精致了,定制的不像过去做得都很粗糙。我的顾客群也是属于比较高端的。
马平从18岁开始学习裁缝手艺,她说在三十多年前,买布料到裁缝店做衣服的人很多,那时候每天门庭若市,前来做衣服的人,要排队等候好多天,才能穿上新衣。
马平
那时候也都是做这些裤子、褂子、中山装、青年装、西装。都是自己买布,有专门卖布的,拿到裁缝店。我还能记得,那时候做裤子就是七八块钱。
可是从九十代末期开始,市场渐渐繁荣,商场里可供挑选的成衣越来越多,渐渐地,找裁缝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街上的缝纫店也少了,马平的同行们,有的转行干起了其它买卖,也有人到服装厂里打工,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那时候的马平,也曾经迷惘过。
但是因为喜爱,也因为自己对缝纫这门技术割舍不断的情缘,马平还是选择了坚守。如今,马平已经年过半百,三个孩子并没有继承马平的衣钵。不过,她的侄女到是像年轻时的马平一样,对裁缝很感兴趣,现在正在店里和她学习手艺,这也让马平非常欣慰。
马平
现在定制衣服还是很多的,就是比较上档次,我侄女子能够传下去很好,这个店开下来也不少时间了。我还准备把她送到上海去学。没想过要做多少年,就想着要一直做下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