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我对诗歌的最早记忆。
自先秦、历春秋战国、经魏晋、到唐朝达到鼎盛,往后宋朝以及清朝也不失诗歌的美感。它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存在于上层也在下层,诰谟、诏策、奏章、简札、酒令、医诀皆可成诗;官人、豪侠、隐士、枭雄、宫女,乃至妓女皆可作诗。
浩浩荡荡,猗欤伟欤,总能让我的生活充满回忆,充满诗性。
中国的第一首诗是《弹歌》,仅八字就将人们狩猎生活的幸福生动记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竹子,做成弓,射出去,射中猎物跑着去拿,简洁明了。狩猎成功的欣喜跃然纸上,为诗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个轻快的开始,远古之时,生活艰难,却有人将这份快乐记下,传达给数千年后的人们,这也注定了中国人天生就有诗性。
到春秋战国时期,第一部诗集出,《诗经》来了。总叹惜孔子将那漫山遍野的诗删得仅剩三百零五首,又深深感叹劳动人民成诗如此朴素,情真意切。木心说:“任何古典抒情诗都不及《诗经》。”在《诗经》中,有显示爱情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有流露忧伤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有显示战争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六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种类之多,情感之切,实在是令人感叹中国诗文化天赋之优。
魏晋是诗文化的另一结点---上层诗作出现。魏晋之气,豪壮飞翔。且看曹操与嵇康。曹操,一首《观沧海》直吐壮志豪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晋贤嵇康,唯兴高采烈四字可评,他是唯一能称兄道弟的人。中国的文学是月亮的文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是做出来的,是长时间忧伤后的弃世洒脱,唯嵇康是天生的、内在的。“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总忘不了那老头,捕到鱼就得意得连鱼篓都忘了,忆起此诗,不知我,是那水中的鱼,还是那捕鱼的老头了。
唐朝是诗的盛世。全唐诗四万二千八百首,从《诗经》到隋一千多年的诗才及其几分之一。爱李白的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爱他的仙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爱他的友人,“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读李白,使我总觉得浪漫主义真的存在,不禁像贺知章一样感叹:“子诚谪仙人也”。爱杜甫,爱他的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爱他的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爱他的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二人总令我感叹,上帝真是大导演,让李白活在盛唐,让杜甫在安禄山之乱后写动乱中的唐朝。如果杜甫一生富贵,就不会有这样高的诗,不知《全唐诗》会不会塌下来。但我更爱的是诗有了背景,有了故事,看那《袍中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此诗有故事,此故事有诗。
开元中,赐边军纩衣,制自宫人。有士兵于袍中得诗,白于帅,帅上之朝,明皇以诗遍示六宫,一宫人自称万死,明皇悯之,以妻得诗者。曰:“朕与尔结今生缘也。”忆此诗,总让我觉得今生真有缘份之事,让我的无神论怎么也无不起来。
至宋,真达到“一切皆可成诗,一切皆可作诗”。木心说:“再无事,再不相干,再难,我可以弄他成诗。”真敬佩他的诗性,也同样敬佩古人诗性,妓女亦能写出华美诗篇。苏轼《天际鸟云贴》中记录了妓女周韶的故事。杭州营籍周韶,知作诗。子容(苏颂)过杭时,韶泣求落籍,子容令其以鹤作一绝。韶接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遂落籍。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归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情,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故知杭人多惠也。其实不止杭人多惠,事实上是宋人皆多惠。
到了清,诗的才华蕴藉在《红楼梦》中。“《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木心如是评价。看湘云、黛玉连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看黛玉依《春江花月夜》写的《秋窗风雨夕》,“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皆是如此。
诗的文化,走到现代,对诗的记忆,也到了当下。看着古时这么美好的诗,而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奈何奈何?”现代,总为诗的没落而感到忧伤。木心说中国文化从五四便断了。未免太悲观,但我终究再找不到可以与古诗媲美的诗,也终无法生起对现代诗的回忆。
真的吗?难道回忆皆空?诗到此已中断?忆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另一种生活,而这生活本身就是诗。把生活活成诗,又有原本的生活,诗的记忆就会永远在。我们生活在现代,这忆就是对现代诗文化的忆。
愿日后见诗总会有一叹:这里没有一行不是生命!

指导老师:陈小文
审核:卓欣 编辑:圆月

"文苑新苗"专栏邮箱:
wyxm423@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