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诗】石愗《绝句》

 

绝 句

宋·石愗

来时万缕弄轻黄,

去日飞毬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释】

1、石愗,字敏若,芜湖(今安徽芜湖市)人。哲宗元符三年进士。仕至密州教授。有《橘林集》。

2、毬:通“球”。这里指杨花吹落于地聚结而成的球。

【简析】

这是一首颇为结构精巧、安排妥当的小诗,我们来看一下:

“来时万缕弄轻黄。”

早春的时候,杨柳抽芽,万缕轻黄,骀荡的春风中,尽情摇曳,尽展其婀娜的舞姿,飘飘然有美不胜收之感。然而要注意的是,结合第三句,这里作者的重点并不在于讴歌杨柳的娇柔之美,而其实意在强调杨柳的“飘”,也就是说它的这种娇柔,是拜风所赐,随风起舞,而非杨柳所能自主。

“去日飞毬满路旁。”

如果说第一句作者意在强调杨柳的“飘”,那么这一句就重在渲染杨柳的“荡”了。而且两相比较,假若说第一句还不足以读出作者潜藏在句子背后的主观感情色彩,那么第二句就相当强烈,也相当明显了。暮春的时候,谁没有见过漫天飞舞如雪的絮花呢?而当它们成队结毬,或委弃尘土,或葬身水波的时候,谁的心灵又会不被深深的触动乃至要为它们洒一掬同情之泪呢?毕竟像薛宝钗那样能够吟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还是会像林黛玉一样伤叹“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的。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由于作者第一句很好的铺垫了“飘”,第二句很好的渲染了“荡”,因此读毕前两句,我们对杨柳的感觉就定格在了“飘”和“荡”,但这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之所以如此定格,全在于作为一个引子,抛砖引玉,引出的是他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看到,三、四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转由杨花写起了人,而且采用的是直接对比的手法。他的命运怎样呢?他比杨花更“飘荡”,支持这一论点的论据是什么呢?杨花从早春开始“飘”,然后到暮春开始“荡”,满打满算,也只不过是一春光景,短短三个月时间。言外之意,他“飘荡”的时间自然比杨花更久,更长,也许他的一生都耗费在这种无休无尽的漂泊生涯中。

不太清楚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因为史书中关于他的介绍实在是很简略,只知道他是安徽芜湖人,哲宗元符三年中了进士,曾经做过密州教授。所谓教授,就是一个教职,也就是密州地方学校的教书匠,那么从进士的功名看,他只做了这么一个小官,至少仕途上是极不得意的,我想正是这种仕途不得志,再加上远离故土,奔波千里,委委屈屈来做这么一个甚至都算不得官的小官,这才让他在残春季节,面对絮花如雪,心中感情的大坝一下坍塌,急流奔涌而出,倾泻成了这一首感慨万端的小诗。

(来源:古诗词赏析  宿迁手机台编辑: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