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给孩子零用钱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信爸爸妈妈们都会给孩子零用钱吧,那么什么时候该给,给多少才合适呢?

 
 
 

何时给零花钱合适

 
 
 

4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每周或每个月给一次零花钱,让孩子知道一段时间内,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多少钱。最好的给予方式是每周固定一天(如周一)、固定数目,这样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让孩子知道要节制一些其他的购买计划,攒钱来实现他的目标,这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储蓄意识。

 
 
 

给多少零花钱合适

 
 

并没有统一标准,家长可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的自制力而定。但是每次的数目一定要固定,这样可以使得孩子心中有数。方便孩子合理支配这些钱财。

通常是孩子的年龄愈大,给的金额愈多,给的时间距离愈长。例如,5岁左右的孩子,一星期可分两次或三次给,每次两元、三元、五元由父母自己确定。

孩子上小学了,除了固定的午餐费、交通费以外,可一星期给一次,每次八元、十元、十几元,根据孩子的自控、自理能力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

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再加一些如兴趣小组、运动等活动所需要的固定费用。

10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两周给一次,每次二十元左右。至于上中学以后的青少年,可以教导他们先做每个月的预算,包括午餐、车票、娱乐、课外读物等费用,父母再根据预算与孩子定个合理的金额。

 
 
 

让孩子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想法

 
 
 

在欧美国家,金钱教育已经被加入到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计划,孩子们在暑假及年末年初时,会把打工当做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把打工赚的钱交给父母,同时从中获得零花钱,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我们也要像西方一样让孩子体会到:所谓金钱的回报,是通过劳动而获得的。

 
 
 

通过做家务获得零钱的方法并不足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帮家里做些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切不可产生一种旦凡做事必要有报酬的思想,也不要将做家务和钱划等号。

 
 
 

零花钱对孩子的意义

 
 
 

零花钱是典型的“小问题、大学问”的话题,因为这涉及多方面的意义。

①钱币可作为孩子的智力玩具

无论硬币和纸币,都蕴藏丰富的细节和文化内涵,家长可以借此提高孩子观察能力和普及文化常识。

② 金钱观

让孩子懂得金钱是劳动所得、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让孩子看父母的工资单,从而理解父母的工作。

③ 消费观

孩子了解基本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区别,认识节约是对劳动的尊重,杜绝奢侈消费、攀比心理。

④ 自主能力

定期、定量地给孩子零花钱,规定孩子负责给自己买铅笔,剩余的自由消费,可促进孩子的自主意识。

⑤ 财商培养

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计划,引导孩子理性消费的能力,向孩子渗透开源节流的意识。

 
 
 

学会预算和记账,采用零钱细分制

 
 
 

金钱减少的只是被使用的那一部分,这就需要用零钱细分的方式教会他使用。那什么叫“细分”呢,比如叫他去买点心时对他说:“这个点心需要3张1块钱哦”,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学会使用。

理财专家表示,要培养孩子合理消费意识,让他学会预算和记账。父母可以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如控制好单次消费的最高限额,超过限额要征求父母同意。

消费必须是正当的,如果把钱花在不允许的地方(譬如竞选班干部时花钱买同学的选票等),父母就要减少或者暂停零花钱。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的约定不能随意更改。同时,需要全家人的配合,不能父母执行而爷爷奶奶不执行。引导的方法尽可能持续,而不要间断执行。

父母还要鼓励孩子记账,培养数字观念。记账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同时可使父母了解孩子的消费情况。

总之,要让孩子学会花钱,就要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实际花钱的机会。

家长主动、定期、定量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就被赋予了自己掌管钱财的权利,他们会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钱财和权利,有计划地花钱,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来源:爸妈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