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色满园到夏日繁花,2025年的“进度条”已经过半。上半年,我市在对标对表中进一步巩固了稳中有进的态势,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为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上半年宿迁关键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形成的良好态势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提振信心,凝聚共识,从今天起,本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宿迁年中看·跃动新图景》。
今天为您播出第一篇:《“三量”齐升 勾勒产业跃迁新图景》。今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效应加速释放,我市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激发含新量、厚植含绿量、提升含高量,为下半年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大家看我身旁的这个大家伙叫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是大规模储能的神器,和传统的储能设备相比,它不会燃烧不会爆炸,而且它的功率和容量可以灵活调节,就在今年五月,它实现了首次大规模交付。”记者彭静说。
就在几天前,来自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内蒙古实现商用,成为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兆瓦级应用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产品能够拿出兆瓦级以上产品的,目前国内就我们一家。(水系有机液流电池)这个项目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收益,比如去年我们是做了几千万元的销售额,今年在手订单有11亿元左右。”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张超说。
作为宿迁时代储能的拳头产品,这款电池通过对内部结构的高效集成,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15%以上,循环寿命更是长达20年以上,能完美适配各类应用场景。然而,就在之前,其核心部件离子交换膜还严重依赖进口。为了打破垄断,公司投入近两亿元研发资金,最终攻克了关键材料制备、电堆放大、电池设计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我们当时在买的时候是8000多块钱一平方米,然后经过我们自己这么长时间的研发,这个价格可能已经是国外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张超说。
持续的攻坚换来了技术的突围。目前,宿迁时代储能已申请核心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0%,覆盖了电池材料、结构设计等关键环节。这些专利不仅筑起了技术壁垒,更直接转化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抢占发展前沿,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我市各地还以持续提升的‘含绿量’,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记者彭静说。
传统产业是宿迁经济的基本盘,为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宿迁全面启动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通过开展产业结构优化、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提档升级七大行动,“一链一策”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作为践行零碳行动的再生纤维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再生纤维生产基地,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选择再生聚酯纤维项目,积极参与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向“含绿量”要“含金量”。
“项目年可回收利用300亿只废弃的塑料瓶,年产50万吨再生纤维,是全球领先的绿色纤维生产基地。”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文龙说。
作为省级绿色工厂,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将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通过源头减量、设施共享,探索危险废物焚烧炉共享和甲醇“点对点”利用等实施路径,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在集团内循环利用、就近利用。
“通过数轮提标改造,综合能耗和运营效率,均能够达到化学原料药行业一级标准。近年来,开展自建危废焚烧炉项目,有效利用余热每日约200吨蒸汽凝水,同样的项目,还有绿色加氢项目、尾气补给项目,集团共节约2000万能源费用,减少5000吨的废盐填埋。”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保部环保工程师徐贺说。
聚焦“含高量”提动能、聚焦“含绿量”提底色、聚焦“含新量”增活力,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三量”齐升,持续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低碳转型成效不断显现。1—5月,全市招引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124个,其中高层次人才创办项目34个。举办“科创引翼”产学研品牌活动45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75项,转化高科技成果180项。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分级推进工信部绿色制造示范、省市绿色工厂创建,截至2024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27项、省级绿色工厂65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个更具创新活力、更富绿色底蕴、更显高端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宿迁加速构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根基,注入澎湃动力!
记者:吴兆刚 陈琦 徐涵 田海宁
编辑:薛金涛
审核:潘磊 张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