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元!中国电影如何全球“圈粉”

今年以来,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等优秀影片带动下,国内电影市场红红火火,中国电影海外市场也取得可喜成绩。截至10月20日,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合计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上映国家和地区达到46个,年度海外票房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影片达到13部。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7部,1000万美元以上的2部,5000万美元以上的1部。

中国电影出海实现“量”与“质”的双重跃升,多部影片在海外热映热议。中国电影全球“圈粉”,有何密码?

01

中国电影出海“量”“质”齐升

截至目前,202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20位的影片有15部实现了海外上映,在全球影坛掀起强劲“中国风”。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片“圈粉”海外观众

春节档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影片在国内热映的同时,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映。

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启全球发行,仅北美就有770多间影院同步上映,预售票房和排片量均创下该地区近20年华语影片新纪录。影片全球总票房已超159亿元,海外票房收入已达6900万美元,是近年来海外票房收入最高的国产电影,不仅接连斩获“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更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闪亮名片。

主流叙事影片发出中国声音、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暑期档热映影片《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上映,电影《731》也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区域,仅北美就有130余家影院同步上映。这些历史题材影片以电影的方式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彰显了我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受到国际主流舆论高度关注。

截至目前,《南京照相馆》全球票房已超30亿元,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不少海外观众观影后表示,电影令人深切感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类型创新影片彰显中国电影创造活力

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衔出品的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成为中国太空纪录电影出海的首部作品,在英国、德国、匈牙利、墨西哥等多个国家亮相。

影片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生动呈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丽篇章,引发海外观众强烈共鸣,很多观众观影后表示,这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窗外是蓝星》走进匈牙利天文台

《捕风追影》《误判》等影片突破单一类型片限制,且高度重视优秀青年人才和现代视听技法的运用,令观众们耳目一新,为全球类型电影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优秀国产影片出海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有分析认为,中国电影出海已到“裂变时刻”,未来可期。

02

中国电影出海的多重底气

文化自信是中国电影出海的最大底气,越来越多中国影片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核,同时注入当代价值理念,让作品既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与精神追求,也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潜力。

立足中华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立足深厚文化底蕴带来的丰富创作素材,中国电影在出海新航道上讲出“新故事”,迎来一个显著变化——打破类型局限,不再囿于海外观众熟知的“中国功夫”,而是神话、科幻、悬疑、历史、现实题材等多类型作品集体“走出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影像。

《南京照相馆》以克制而有力的叙事揭开真实的历史;《唐探1900》凭借“喜剧+悬疑”的独特风格吸引海外观众;《封神第二部》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东方奇幻题材观影热潮;电影《窗外是蓝星》,融合了中国人科学探索的精神与细腻的人文情感,让“宇宙级浪漫”走进全球观众视野……

依托成熟工业体系 助力制作提质

中国电影讲出更精彩的“世界级”故事,除了叙事能力升级,还有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中国电影产业在“体系化生产”和全链条协同上更加成熟。《哪吒之魔童闹海》集结全国超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制作人员,通过产业协同平台,形成涵盖建模、特效、渲染等全流程的矩阵化执行体系。

同时,中国电影产业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进步,人工智能与影视工业的融合向纵深发展,青岛东方影都、浙江德清AI虚拟影视基地等一批新型电影制作基地应运而生。

“海外直发”模式 直接触达全球观众

伴随着影片内容的提质升级,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策略也在持续调整优化。

越来越多商业电影开始尝试“海外直发”模式触达全球观众,更有部分影片主动寻求与国际化发行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宽海外宣发渠道。

同时,海外与国内电影上映的“时间差”也在不断缩短。今年春节档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影片在国内定档后迅速锁定北美和东南亚院线资源,实现准同步上映;《南京照相馆》在国内上映后不久便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业内人士表示,同步上映既体现内容国际化表达的自信,也是中国电影全球宣发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

如今,电影从业者们已将国际化传播意识前置到创作的全流程。在影片前期筹备阶段,就会充分考量海外观众的认知习惯,从字幕翻译的精准度,到镜头语言的运用、叙事节奏的把控,再到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都为中国电影出海打下坚实基础。

03

电影出海带来传播与服贸双丰收

中国电影获得海外市场认可,带来的是文化传播和服务贸易的双丰收。

境外电影展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电影成为文化软实力输出新载体,不仅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世界观众的文化桥梁,更讲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日前,《窗外是蓝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德国首映,来自德国航空航天、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观影活动。“影片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突破发展,更使科技影像升华为承载人文精神与美学价值的太空诗篇。”观众观影后,不仅被影片所打动,更对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人的探索精神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大批优秀中国影片通过境外展映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同时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海外认知度,为中国电影海外拓展打下良好市场基础。今年1—9月,我国已在3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31个中国电影节(展),共展映《长空之王》《热辣滚烫》等中国优秀影片64部次,放映262场次。影片主创积极参加开幕式和放映活动,进行影片宣传推广,向海外观众推介中国电影。

通过中国电影“走出去”带动海外游客“走进来”

同时,中国电影昂扬出海,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开拓“新蓝海”,成为服务出口新增长点。

2025年1—8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4%,实现稳步增长。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增长,旅行服务出口增长最快。这两项增长,均与电影出海联系密切。首先,亮眼的票房成绩,本身就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的直接组成部分;同时,“跟着电影游中国”进一步激发了旅行服务出口的活力。

“看完中国电影,想去中国旅游”,电影出海激发了众多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向往。今年,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一系列举措推动更多“心动”的海外观众转化为“身动”的入境游客。

今年以来,“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在北美、拉美、欧洲、非洲等地区持续开展,与当地民众近距离互动,直观展示中国电影和中国美景、美食、美好生活的魅力。“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还亮相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南非中国电影之夜、港澳地区相关电影首映活动,借助总台全球传播资源宣传推介电影取景地、主题旅游路线,日益吸引海外游客来华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助推免签入境外国人人次同比增长。

在国内,“跟着电影游中国”也开启了丰富活动。此前,大规模入境旅游团抵达青岛邮轮母港,“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推介了多条电影主题旅游精品线路;电影主题旅游专列带领游客打卡电影拍摄地,让外国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电影的文化魅力;位于浙江金华的横店影视城,也成为不少外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跟着电影游中国”,为入境游带来新机遇。在知名电影里出现过的宾馆和餐厅往往受到游客青睐,游客增长和逗留时间延长能创造大量消费,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发展。此外,电影丰富的周边潮玩产品也能有效带动游客消费。

走出去,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成绩亮眼;引进来,“跟着电影游中国”带动入境游热潮。中国电影昂扬出海,不仅让世界看见中国魅力,更用影像搭建起文化交流、经济联动的桥梁。

未来,必将有更多优秀中国电影绽放全球影坛,让更多中国故事跨山海、入人心。

来 源丨央视新闻
编 辑丨张晨红
审 核丨凌   子  驰  骋
终 审丨王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