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坐着想都是问题,起而行才有答案

未标题-1_4.gif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都要学会并掌握,只学习不实践是不可行的。

 

凡事多行动多实践,积累经验教训,才能在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复杂多变的事情时游刃有余。

 

 

图片

行动起来

 

生活中,许多时候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不展开行动。
 
孔子说“三思而后行”,告诉我们凡事要考虑周全之后再开始行动。“三思”不等同于“犹豫不决”。
 
有时,我们会在思考环节就犹豫不定,内心的勇气也被日渐消磨,再加上自身可能存在惰性,“三思”便成为自己拖延的借口。
 
一拖再拖,最终实在无法拖延的时候,才急忙开始行动。此时,种种问题可能会暴露出来,但可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了,只能草草了事。
 
考虑千次,不如大胆尝试;犹豫千次,不如勇敢实践。只去想不去做,是不可行取得成效的。
 
王阳明自小就立志为圣贤,但他的父亲却认为他过于狂妄。可事实证明,王阳明从立志开始就一直在行动,从未止步过。
 
他四处寻觅良师益友,尽管失败多次,也没有阻止他的决心。为了验证“格物致知”,他特意去竹林里格竹子,日夜观察和思考竹子中蕴藏的道理,最后没悟出什么道理,还把自己弄得一身病。通过这些实践,他明白了借助外物找寻到的并不是真理,凡事要学会自己去领悟。
 
只有尝过,才知道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只有穿过,才知道鞋子是否合脚。许多事情需要做了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边行动边思考,逐步推进,直至解决问题、找到答案。
 
 

图片

循序渐进

 

左宗棠曾这样教育子女:“读书应该脚踏实地,扎实认真,识得一字即行一字。”
 
为人亦是如此。一个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懂得下“笨功夫”,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在一次次经历中不断领悟到新的道理,学到新的本领。
 
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有位年轻人叫纪昌,他痴迷箭术,立志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于是,他找到当时闻名天下的神箭手飞卫,拜师学艺。
 
可飞卫并不愿意收他为徒,飞卫说:“射箭之人,需要目不转睛的眼力,而你如今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还是回去好好练练吧,等达到这个标准后,再来找我。”
 
纪昌回家后,天天目不转睛地盯着妻子织布机的锥刺看,眼睛一眨也不眨。就这样,修炼了两年,纪昌自认为达到了飞卫的要求。当他再次去找飞卫求学时,飞卫表示,等到能视小为大,把眼中的虱子看成和马一样大的时候,再来拜师。
 
于是,纪昌抓了一只虱子,用头发把它拴在窗外,每天注视它。
 
三年后,纪昌终于掌握了入微的窍门。此时的他,已经能一箭射中虱子的中心。
 
飞卫听闻后,欣慰地说:“你已经出师了,神箭手的荣誉实至名归。”
 
很多时候,我们在当下做的事,可能看不见回报,但这些并非是无用功。将眼光放长远些,不必争朝夕,只需在时间的浸润下,把过程做到尽善尽美便好。那些春天播下的种子,等到秋天,自有收获呈现在人们眼前。
 
任何事情都需要沉淀,不空想,不乱想,着眼当下,遵循规律,徐徐图之,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图片

笃行不怠

 

王阳明说:“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在已经辨别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的情况下,仍能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也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习琴技。孔子每天都弹奏同一首曲子,师襄子对他说:“你弹的真不错,可以试着弹弹别的曲子了。”孔子却说:“虽然我很熟悉这首曲子,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弹奏的技巧。”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完全掌握技法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却没有领悟到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你已经领悟了作者曲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尝试弹新的曲子了?”但孔子依旧说:“我还未能参透这位作曲人的为人如何。”
 
慢慢的,孔子弹奏出来的曲子清新脱俗,跟普通琴师的弹奏完全不一样。孔子找到师襄子,说:“我终于明白了作曲人的为人如何了,他应该是志向高远,能够统治四面八方的诸侯,历史上只有周文王姬昌才是如此之人。”
 
正因为孔子花费了超出常人的数倍时间和精力,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才弹出如此炉火纯青的曲子来。
 
“熟能生巧,巧能生化”。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少人难免会心浮气躁,无法气定神闲地去做事情,而“笃行”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和需要学习的。表面会并不一定是真的会,只有经过反复练习琢磨,才能把事情做精、做深、做透,才能将自己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中。

 

来源:民生周刊
编辑:胡亦涵
审核:凌    子 驰   骋
终审:王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