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出现大气污染,您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这样的重污染天气总发生在秋冬季?
根据“中国环境”报道,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范围雾霾,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就分析,冷空气未能彻底清除区域内PM2.5污染,叠加持续静稳、逆温、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以及污染排放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新一轮的污染过程。
结合以往的报道,秋冬季大气污染总提到“静稳、逆温、高湿”这三个词?简单来说,“静稳、逆温、高湿”是秋冬季常见的气候现象。
静稳天气是雾、霾产生的重要气象条件。
静稳天气,顾名思义指平静、稳定的天气。
“静”是指水平方向上的风速较小,污染物不易扩散;“稳”是指垂直方向上的大气层结稳定,低层是重的冷空气,上面是轻的热空气,低层大气和中层大气相互间垂直交换少。
与夏季相比较,秋冬季没有大风降温天气的时候水平风速较小;同时,秋冬季云层覆盖减少,失去了云层的保温作用后,夜间地表辐射降温便会十分明显,导致近地层的气温也随之降低,形成了下层空气温度低于上层空气温度的稳定大气层结状态。因此,秋冬季节易形成静稳天气。
而逆温是气温的垂直分布出现异常。
一般情况下,大气环境中的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逆温则是地面上空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使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法散出,加重空气污染。
秋冬季与其他季节相比,其大气热力结构出现季节性“逆转”,即“上暖下冷”,加剧了大气污染排放的环境影响效应,同时“暖盖”结构为低层逆温频发提供了重要背景。
对于高湿,由于秋冬季夜间的辐射降温作用,水汽容易发生凝结,近地面相对湿度会变大,造成了污染物吸湿增长,会加速污染物的二次转化,使人感觉秋冬的雾、霾天气更为严重。
所以说 雾霾常发生在秋冬季是受到季节自身特点的一定影响。事实上,我国重污染天数已经大幅减少。据了解,2023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是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根据《到2025年重污染天气消除目标攻坚行动方案》部署,,我国要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
近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夏季异常高温、秋冬季高湿静稳等不利气象因素频现,也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较大冲击。可以说,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任重道远。2024年1月 生态环境部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规则,规范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强化区域应急联动,加快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制修订,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效果评估。进入冬季采暖季和秸秆露天焚烧高发季,多地也已经提前采取了相关措施,“专门”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随着采取的一系列有力举措,相信这个冬季能少一些污染,多一些蓝天。
出镜:晓 雪
摄制:王 珍
审核:李广武
监制:汪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