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市泗洪县孙园镇中洼社区小林庄的腹地,矗立着几株历经230年风雨的古树。7棵柿树与3棵黄莲树如沉默的守护者,树干高达15米,粗壮的树径需两人合抱才能环住,枝繁叶茂间,藏着时光的密码,镌刻着红色的印记。

这些古树的生命力,是孙园镇中洼人世代守护的见证。十几代村民像对待家人般呵护着它们:春时修剪枯枝,夏日常除杂草,秋来捡拾落果,冬夜裹草防冻。230年间,村庄面貌几经变迁,唯有这些古树始终扎根原地,用苍劲的枝干撑起一片浓荫。每逢夏日,浓密的枝叶交织成天然“绿伞”,村民们总爱搬来板凳聚在树下,老人们讲着古老的故事,孩子们追逐嬉戏,蝉鸣与笑语交织,成了小林庄最鲜活的日常。

古树枝桠间,还回荡着革命年代的回响。据传,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隐蔽的“课堂”与“战场”。当时,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有位教官,外号“郑罗锅”,为躲避敌机轰炸,常利用浓密的树冠作掩护,召集学员在此开会、授课,斑驳的树影间,红色思想悄然传播。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也曾驻足于此,在古树的庇护下研究战局、部署工作,树干上模糊的刻痕,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温度。如今,老人们说起这段历史,总会指着最高的那棵树道:“就是在这棵树下,彭师长说要为老百姓打天下!”话音落时,风吹得树叶沙沙响,像在应和着。

230年的岁月流转,让古树成为孙园镇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农耕文明的烟火,承载了军民同心的记忆,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如今,村民们仍延续着护树的传统,孩子们在树旁听红色故事,年轻人用镜头记录古树的四季,这片古树林正以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农村的每一寸土地。

站在古树之下,抬头可见枝叶参天,低头能触土地温热。这里不仅是夏日纳凉的清幽地,更是触摸历史、汲取力量的精神地标。中洼古树,用230年的苍翠,诉说着一个村庄的坚守与传承,等待着更多人来倾听它与岁月、与红色记忆交织的故事。
通讯员丨荀宇卉
编 辑丨张晨红
审 核丨凌 子 驰 骋
终 审丨王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