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白芥子,暗藏雷霆力。这味中药以辛温之性打通经络,却也有一些使用禁忌。今天,一起听市中医院专家揭开白芥子的奥秘。
古有诗云“万古须弥顶,尝于芥子看。”芥子虽小,其效却似雷霆万钧。古医以其为“顽痰猎手”,善破皮里膜外之痰核,化寒饮凝结之壅滞。此物于“三子养亲汤”中平喘降逆,于“阳和汤”中消阴疽流注,更化身膏药外敷引赤发泡,令药力透皮入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白芥子这味药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主产于我国南北多地,以粒大饱满、色黄白者为佳。性温味辛,归肺经,具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效,主治寒痰咳喘、胸胁胀痛、痰湿流注及阴疽肿毒等症。
白芥子可以温肺化痰,通过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增加支气管分泌,稀释痰液,适用于寒痰喘咳,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常与苏子、莱菔子配伍,组成“三子养亲汤”,其又可利气散结,善搜剔“皮里膜外之痰”(如脂肪瘤、淋巴结核、甲状腺结节)。朱丹溪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外敷可消阴疽肿毒。且又临近三伏天,白芥子研末,调糊制成三伏贴,外敷于特定穴位,利用其辛温走窜的特性刺激皮肤发泡,有通络止痛之功,能温通经络,化关节痰湿。适用于寒湿痹痛(如关节炎、滑膜炎积液)、跌打肿痛。
白芥子虽好,但其药性峻猛。如果日常生活中,有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建议服用,防止症状加重,损耗正气。此外,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忌用白芥子。白芥子外敷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局部充血、灼痛,甚至发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魏平
融媒体编辑:杨雅竹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