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
作为全国唯一具有
“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识的地级市
河网密布
水系发达
而坐落在这片水网腹地的泗洪县临淮镇
正是依靠这份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书写着从“围网湖”到“聚宝盆”
从“靠湖吃湖”到“护水生金”的生态蜕变故事
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马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家好,我是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马雪,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洪泽湖湿地景区,这里就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洪泽湖畔。您能想象吗?之前,这里还有很多区域是围网养殖,部分湖水是浑浊发臭。现在,这里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位于泗洪县临淮镇的洪泽湖湿地景区,是我市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之前,洪泽湖临淮段13.5万亩湖面,被围网分割成密密麻麻的“格子间”,2000多户渔民以船为家,过着“水上漂”的日子。
泗洪县临淮镇居民 段广玉
在之前没有上岸的时候,湖面上是夏热冬冷,夏天热得像蒸笼一样,蚊虫围着船到处转。湖面上到了冬天特别特别冷,船板上结冰,夜里起来都踩着冰碴子。记忆最深刻的是2018年的那场台风,把我们住家船打得直转。渔网都扯烂了,好多的蟹塘因为台风的原因,螃蟹都跑掉了,损失惨重。
回想起那时在洪泽湖上的生活,祖辈都靠打渔和养殖为生的段广玉直言,过去渔民们只能靠天吃饭,湖区也逐渐陷入到了“污染—减产—更污染”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日子,在2013年迎来了转机。当时,泗洪县启动“洪泽湖临淮段退渔还湿工程”,计划拆除辖区内涉及到湖区的全部围网,让渔民上岸定居。消息传来时,不少渔民却犯了难。
泗洪县临淮镇居民 段夫举
也非常有顾虑,怕没有生活来源嘛,没有固定收入。
泗洪县临淮镇生态环境和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 苗新丽
渔民前期主要是我们岁数大了,岸上面没有土地可种,我们是渔民,我们只会养鱼、养螃蟹,别的也不会干什么,也没有好的技术去打工,岁数大了,工厂里面也没人要,没有合适的岗位。
了解到渔民顾虑,临淮镇并没有强行推进工作,而是分批带领渔民到周边城市考察转型前景。
泗洪县临淮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何天琨
这十年多来,我们镇不是简简单单跑下去“拆围子”,而是帮老百姓“开新路、找出路”。针对符合低保救助政策的困难户,我们积极地往上级部门跑,要政策要支持,做到应保尽保,真正把老百姓生活的底线给守好兜牢。
渔民的观念转变,是从亲眼“看到”开始的。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在临淮,年产值超亿元的渔具加工产业,以及家门口就能参与的手工花制作、荷叶加工、“渔家乐”餐饮、旅游等富民产业逐步成型,为上岸渔民提供了多元的转产新路径。
泗洪县临淮镇“渔家乐”餐饮经营户 许杰
渔民上岸,我们家就搬到了岸上,开了这家鱼馆。隔壁不远就是洪泽湖湿地公园,我们这来的客人很多,东北的、广东的、福建的,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收入还是可以的。
2020年,洪泽湖湖区开始全面退捕禁捕。洪泽湖沿岸渔民陆续搬进统一规划的小区,配套的学校、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一应俱全,也为湖区渔业生态安全按下了“保护键”。
泗洪县临淮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何天琨
现在洪泽湖的鱼虾种群更加丰富了,水质也变清了,生态也越来越好,我们这边都有“小三亚”这种说法。有了这样的好底子,我们更有信心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记者 马雪
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体现在“洪泽湖民宿集群”的细节里。您看我们眼前的这些民宿,依托丰富的洪泽湖自然风景优势,再加上特色的渔业文化,置身其中,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世外桃源,感受不一样的渔家风情。
在临淮镇半岛渔庄民宿区,几十套由渔民上岸后的安置房改造而成的渔家民宿整齐排列。上岸渔民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申请到了用于装修的低息贷款。这些风格各异的民宿,每逢节假日和周末都是客流爆满。
半岛渔庄民宿管理人员 徐谊龙
这边的渔民上岸以后,我们鼓励他们把闲置的房屋托管给我们旅游公司来经营。我们每年把收益中的一部分拿出来给渔民进行分红,多的一户能分到5万元,少的也能分到3万元。
住宿人员 闫女士
晚上在小院子里,我还可以和朋友一起烧烤、聊天,看看月亮,感觉身处大自然当中,非常惬意。
退渔还湿、退圩还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泗洪通过引进专业团队运营民宿集群,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推广生态蟹养殖,让渔民“上岸有房住、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
记者 马雪
泗洪的“生态财富”,还藏在肥美的螃蟹里。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临淮镇的千亩生态蟹养殖塘口,上岸渔民们正在塘口科学管护。这里水草丰茂、水质清透,通过把养殖废水生态净化后循环使用,不仅全程没有抗生素,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泗洪县临淮镇生态蟹养殖户 贺玉山
水草过多,容易导致污染水,少了又起不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我们就请工人在塘口里把草捞出一部分。
38岁的贺玉山,从小就跟随家人在洪泽湖从事螃蟹养殖,与水为伴、以蟹为生是他对生活最初的记忆。渔民上岸后,大家离开了熟悉的湖面,脚下的塘口成了陌生的战场。好在当地政府伸出了援手,组织渔民赴外地考察学习生态养殖技术,邀请专家驻点指导水质调控、水草管理,一系列帮扶举措像一场及时雨,让他渐渐摸到了生态养殖的门道。
泗洪县临淮镇生态蟹养殖户 贺玉山
按照生态蟹标准养殖的蟹,你看个头大,黄、膏非常多。我们家养殖在80亩左右,一年收入在70万元到80万元之间。
泗洪县渔业协会会长 孙永军
我们部分饵料是发酵过以后使用,这样不仅不会污染水,还会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每个塘口都形成了自己一个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会让螃蟹长得更好。
凭借严苛的生态养殖标准和“产学研”融合的产业链优势,泗洪县现代渔业产业园培育出“洪泽湖大闸蟹”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全县河蟹及蟹制品出口量630吨、出口额1280万美元,河蟹出口连续19年位列全省县级第一,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泗洪水产”成为响当当的绿色名片。
泗洪洪泽湖湿地景区工作人员 邱紫薇
随着退渔还湿、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力度的增加,消除了湿地生态环境破碎化现象。生态系统连续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泗洪县也成功跻身全国首批“两山”实践基地行列。生态底色的持续擦亮,让大美泗洪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也真正从实践意义上实现了洪泽湖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蜕变。
泗洪县发改局党组成员 王旭
75万亩湿地成了“天然氧吧”,每年吸引约1000万人次来泗洪游览、看鸟、垂钓、住民宿。今年上半年,文旅综合收入56.9亿元,泗洪蹚出一条“与湿地相争”迈向“生态双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把泗洪全境2693平方公里作为“美丽花园”整体来修复提升,守好江苏生态大公园“绿心”,让好水好风景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记者 马雪
从“怕上岸”到“盼上岸”,从“拆围网”到“护湿地”。泗洪县临淮镇的转变,藏在政府算清的“生态账”里,藏在渔民看到的“新生活”里。洪泽湖的水波,不仅倒映着候鸟的身影,更倒映着“两山”理念照进现实的光亮。
绿水青山不是“负担”,而是最厚的家底;生态保护不是“减法”,而是为发展做“乘法”。临淮镇的故事,只是宿迁生态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群众愿迈“新步子”,从“等靠要”到“主动闯”,在绿色发展中找到新坐标,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曾经的渔民,也让自己的“钱袋子”和地方生态的“绿账本”一起鼓起来。
详情请收看21:10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曹思鑫
融媒体编辑:杨雅竹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