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城区王官集镇一片农田,上千把造型奇特的“天然椅子”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椅子并非木工制作,而是由榆树直接“长成”的。椅子的背后,是种植户黄杰和妻子历时7年多的匠心浇灌,也是他们用创新与坚持书写的绿色创业故事。

我现在在做“天然”椅子,就是榆树椅子。这个树必须得修剪,不修剪,树长变样了,有的枝条长得不一致。
7月9日下午,在王官集镇一处百亩农田,58岁的黄杰正和妻子给榆树“理发”。现场,剪刀咔嚓作响,修剪下来的枝条堆成“小山”,而留在地里的榆树苗,正沿着预设的轨迹,慢慢长成椅子的模样。
这个椅子没有拼接,做出来的这个椅子很是结实的。因为它是长在一起、连在一起,长成一个整体,它比木工安装起来的那个椅子要结实。木工装起来的椅子有榫眼,这个没有榫眼。
在种植基地的小仓库里,记者看到了不少成品榆树椅。这些椅子的四条腿由四棵独立的榆树长成,框架则是榆树自身枝条自然生长、相互缠绕后连为一体,每一把都形态独特,宛如一件件天然艺术品,每把椅子的售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2016年,从网上看到英国有做出来这个椅子,当时感觉很好奇,心想这个树怎么能做成椅子呢?又看到河北省有个姓尚的老爷子也从网上发出来,做出来椅子了。
把椅子“种”在地里,这样新奇的事,黄杰以前听都没听过。揣着满心好奇,他特地跑到河北,见到了那位仿佛能“点树成椅”的老爷子。榆树枝条的韧性和再生能力较强,很适合天然塑形。回家后,2017年,黄杰承包下100亩地,开始栽种榆树,准备自己试一试。
当时感觉好像挺好玩,很好做似的,其实栽过树一做,不是这个事了。
想要榆树最终按照自己的想法长成椅子,这期间的每一步都得精心规划。由于缺乏经验,这一路走来,黄杰吃了不少亏。
你看现在长成了,说不定明年从这死了一根枝条,这张椅子就废了。你留一个芽头不对、留一根枝子不对,就是一年时间,来年还得重做。原来栽3000多把“椅子”,现在只有1500多把“椅子”,等成品时候还要坏。
不仅如此,初期榆树苗如果管养不到位,不仅结构粗细不均,还会大面积生虫,一半的投入打了水漂,是否要继续,黄杰的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家里没有这些钱,而且都是亲戚朋友,这几年,几家全部都借过了,也都投资在里面了,当时我撑不住的时候,想放弃的。
好在妻子施中梅始终陪着他,一次次鼓励他坚持。
这不已经做了,做到现在了,不忍心放弃了。心里想再坚持两年,再坚持两年,就可以成功了。
就这样7年多过去,黄杰已经陆续投入200万元。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夫妻俩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第一批“树椅”成熟了。为了保障质量,这些榆树椅采收后还要经过7到8小时的水煮。
一天能煮4把椅子,如果你不煮,成品卖给人家,虫在里面不死,老是钻,时间长就把椅子钻坏了。煮过之后好剥皮,好塑形,熟木以后不朽坏、不烂、不生虫。
水煮剥皮后,树椅要在金属模具上固定塑形20多天,完全风干后打磨棱角,再装上坐垫、刷上植物油,晾干后就能出售了。黄杰对榆树椅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计划后期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通过量产降低成本,同时积极传授种植经验,带动更多人致富。
朋友介绍,已经卖了70多把了,现在还有六七十把,目前已经卖了四五十万元下来了,减轻了一部分负担,我估计(后期销售)不会差的。
把土地当工厂,让树木变产品。黄杰“点树成椅”的故事,藏着农民最朴素的智慧,也正是这样敢想敢干的手艺人,用锄头和剪刀,在土地上种出了新的希望。
详情请收看21:10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曹思鑫
融媒体编辑:邵严严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