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味|蒺藜:中医库里“带刺”的宝藏

 

路边的“小暗器”,体内的“清道夫”,看似不起眼的蒺藜,实则是一味良药。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市中医院中药师,一同揭开这味“带刺”的中药材。

 

 

 
 
 
市中医院中药房中药师 周瑞祥

在乡野路旁或沙地荒原,你或许曾见过一种贴地匍匐的植物,它的果实布满尖刺,一不小心便会沾上衣裤,让人又爱又恨。这枚“天然的小暗器”,正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中药——蒺藜,其名如其形,“蒺”有尖锐之意,“藜”为针刺之态,形象地道出了它的独特外观。

 

 

 
 
 
市中医院中药房中药师 周瑞祥

蒺藜是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从药性机理来看,“辛能散” 使其具备疏散风热,疏肝解郁的作用;“苦能泄” 让它可平肝潜阳、清热泻火; “温能通” 则助力其行气通络,活血止痛。而归肝经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调理肝脏相关病症,如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因 “肝开窍于目”“肝主疏泄”,蒺藜也间接作用于眼部健康和气血运行。

 

 

 
 
 
市中医院中药房中药师 周瑞祥

蒺藜是平肝疏肝的常用药,针对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临床常将其与天麻、钩藤、白芍等平肝潜阳、柔肝止痛的药材配伍,如经典方剂“天麻钩藤饮”。宿迁市中医院针对高血压病人,配伍出了由菊花、天麻 、蒺藜等中药组成的降压茶,服用可平肝潜阳、降低血压。蒺藜还具有祛风止痒、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邪侵袭或气血不和所致的皮肤病症。

 

 
 
 
市中医院中药房中药师 周瑞祥

蒺藜虽为带刺之果,却是疏肝平肝的良药。它刚柔并济,善于疏肝理气、平抑肝阳、祛除风邪,用药需精准把握,方能化“刺”为宝。提醒大家,用药前请咨询中医师辨证论治,切勿自行用药。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魏平 蔡依瑾

融媒体编辑:邵严严

审核:杨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