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敏知道】2022年1月15日天气锦囊

变化万千,关心常在!

快来一起打开今天的“天气锦囊”!

 
天气敏知道|1月15日天气

今天是1月14日星期五, 首先进入到今天的知识科普小课堂时间:每年的1月14日是日记情人节,在这一天,情侣们会互赠足足记录一整年恋爱情事的恋爱日记本,以此象征两人将携手走过未来一年,并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其实质就是促进俩人感情升温的一个流程。

明天气温最高9℃,最低零下1℃;明天是多云天气,空气质量良,指数72,西南风3级,湿度66%,紫外线中等。

好啦,接下来进入到今天的“天气锦囊”时间,“腊八过后,四事不做,三物不吃,数九寒天顺利过”,你都知道吗?敏敏来给您分享一下,记得收藏哦!

多吃三样 

其实冬季是最好进补的时候,任何营养成分都比一般季节吸收多、吸收快,要说进补,肯定是少不了肉。

01 羊肉 

羊肉是冬令时节的最佳补品,温热滋补、祛寒暖中。羊肉比猪肉和牛肉肉质更鲜嫩,还富含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冬至后天气越加寒冷,手脚冰冷热量元气不足时,可多选择吃些羊肉,补充营养,提供能量,热身驱寒。

02 牛肉 

牛肉,能荣获“肉中之王”的桂冠也是有原因的,其性微温,“热气”没有羊肉大,可也能很好地在冬季帮助人们补充元气和营养,“脂肪”没有猪肉多,冬天多吃也不用担心长胖。

03 鱼肉 

鱼肉在冬季不像牛羊肉备受欢迎,是因为有人认为鱼肉归属海鲜、河鲜性凉,并不适宜在冬季食用。其实鱼肉性温性凉要按具体的种类划分,大部分常见常吃的鱼类都是性温或性平,比如鲫鱼、鲈鱼、鲤鱼、草鱼、带鱼等。

鱼肉的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两倍,也属于优质蛋白,并且人体的吸收率达到了90%左右,深冬多食鱼肉,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抵御寒冷。

冬至民间素有进补的传统,除了要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材外,也别忘告诉家人“四事不做,三物不吃”,冬天少生病,这样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冬至后最冷的一段时间,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

四事不做 

01 “猫冬”不运动

冬季室外温度低,很多人喜欢“猫”在屋里不运动,这样长期下去会造成身体抵抗力减弱,以及运动能力下降,因此冬至时节还是要趁天气晴好的时候多做做户外运动,有利于呼吸新鲜空气和积蓄体能。

不过这个时候运动要注意不要运动过度和大汗淋漓,这样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冬至时节运动以轻微一些的运动为好,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汗为好。

02 晨起不宜出门太早

冬至以后昼夜温差会进一步加大,早上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室外的空气因为寒冷交替会形成雾气或雾霾,而且地表也会因为有霜冻变得湿滑,这样的时间点出门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有晨练习惯的老人还是要等太阳出来,雾气散尽后再出门为好。

03 切忌忽冷忽热

冬至时节室内外温差加大,这个时候人从室外返回时身上的凉气都没有消散,如果这个时候回家就立即脱衣,那么冷热交替下很容易发生感冒或造成身体不适,因此从室外返回后要缓一缓再减少衣物。

冬天从室外返回后也不要立即就餐和吃东西,因为室外温度低,人体还没有从寒冷中缓过来,这个时候吃东西或吃过热的食物很容易使胃部和身体忽冷忽热造成伤害,从而引起疾病。

04 熬夜不注意休息

冬季是讲究“收”和“藏”的季节,这个季节因为天气寒冷,人为了抵御寒冷身体的能量消耗也是很大的,如果休息不好很容易造成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因此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好休息。

晚上除了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外,中午在阳光充足的时候也可以多晒晒太阳,静坐感受一下冬日里的暖阳,这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忌3味 

01 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

冬至,三九始,天气会更加寒冷,人们本就需要更多的热量和严寒“对抗”,热量源于食物,食物本身虽有热量但冬季还是要吃温热的食物为好。

如果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入胃,身体就会消耗更多的热量去化解这类食物,让本就冰冷的身体雪上加霜。特别是很多女性一到冬季畏寒手脚冰凉的,则需要多吃这类食物可以更好地提供热量,让身体由内至外快速热起来。

02 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喜食辛辣的食物,认为吃辣可以令身体热起来,其实辣椒、胡椒这类辛辣食物有发散的作用,冬季本就干燥,过多的食用会出现如口干舌燥、肠胃、咽喉不适等情况。

还有油腻的食物,冬季食补很重要但补过了就不好了,吃肉也要多选择瘦肉,少吃肥肉,以及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冬天运动量减少,油腻食物过量食用,体重、身体不适感都会随之增加,健康清淡饮食才好。

03 少吃熏腊腌制的食物

冬至以后,家里腌制的咸菜、咸鱼和腊肉之类的食物也逐渐可以食用,这些食物都含有高盐分,吃得过咸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冬季是护肾的时节,吃得过咸对于肾脏也不好。

 

编辑丨左一凡 

音频丨黄敏

审核丨倪娜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