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人文宿迁(3):一声锣鼓一场戏 一人道尽春秋事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鼓锣,又叫淮海锣鼓,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沭阳有位工鼓锣代表性传承人,名叫张法言。今天的《人文宿迁》,一起听他讲述这段关于工鼓锣的传承故事。

张法言唱《飞龙传》片段

在前边走来罗燕威和张广远,赵匡胤满面堆欢笑咳咳。苗广义笑着说兄台,按今天的天干、地支来推看....

一人一凳,一锣一鼓,沭阳方言的说白和唱腔,从形式上来看,这就是工鼓锣的全部。如果不是本地或本区域的人,你根本听不懂艺人在唱什么。但如果你花些时间了解一下,便会被这种曾经风靡一时的艺术深深触动。据专家考证,工鼓锣起源于沭阳,流传于灌云、涟水、泗阳、东海、连云港等地,成熟于清代中叶,分为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四大门派。张法言,这位工鼓锣代表性传承人,便属于东汪门。

张法言

一个人能代表很多角色,男女,比如说官民、比如说过去的皇帝大臣,这些它都能一个人表达出来所有人的动态、现象、说话。

可以想象,在电子产品还未充斥生活的过去,一个靠唱书讨生活的艺人,携一鼓一锣,追赶于热闹集市。向就近处人家借得一条长凳,左手锣响起,右手鼓点急,待引得众人围观时,开嗓高唱,说一段众人皆知,但又不甚了了的演义故事,竟是多大的场面气势!

张法言

大家都器重你,像我们一到书场,板凳一搁,就有几百口人围着。

文艺生活的贫乏固然是工鼓锣受时人欢迎的原因之一,但若是仔细研究其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后,你便不难理解它的高明之处,首先便是曲折离奇的情节设置。

张法言

要按我们江湖说呢,就是扣帽,就是把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紧凑,一个关节接着一个关节,一个关口接着一个关口,吸引你注意力,叫你听众是走不动的。

句式交错变化带来强烈的节奏感,颇有宋词之调,而韵脚丝毫不差,堪比唐诗之严。写景时虚时实,杂以诙谐俚语,又得元曲之妙。也难怪时至今日,在对比于其它曲艺时,工鼓锣艺人们对自己的文字功夫如此自信。

韩伦说唱《酒色财气》片段

三王爷根本没拿赵匡胤当个皇帝,在喝酒之间兄弟言语有点争执,意见不统一。赵匡胤动怒了,忽令金抓武指绑住三王爷说开刀问斩。

除了在情节、文字上的高要求外,工鼓锣对于锣鼓的要求也相当严苛,从任何一段书目的开场由锣鼓开始便能看出。从开场到说唱再到收场,锣鼓一直贯穿说唱始终。而开场锣又分为凤凰三点头、三垛脚、长番锣、短奋锣等,唱腔锣中分为老八板、慢流水、点点花、一盆水等几种锣鼓经。

张法言示演《凤凰三点头》

这叫三点头,凤凰三点头,就在剧情紧要的时候打这样的锣鼓,三点头三跺脚。

随着电视、手机等电子、移动媒体的兴起,群众的文娱生活更加多样,选择性也更多,工鼓锣便日渐惨淡,绝大多数艺人便不再表演,重新谋求其它生计,原来锣鼓一敲便众人云集的场景已很难再现。

在沭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桑墟镇镇政府以及本地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每周的一、三、五,张法言和其他几名工鼓锣艺人都会轮流到学校教部分孩子学习工鼓锣。

物事更替也许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地保护与传承,甚至创新而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这无疑是更好地选择。一声锣鼓一场戏,一人道尽春秋事......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融媒体编辑:高雅、王淼

 

人文宿迁(1):陈家大院

人文宿迁(2):挥着翅膀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