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运河,纵贯南北、穿越古今,造就了“南船北马交汇地”的水陆通衢,孕育了宿迁熠熠生辉的“人文厚土”,勾勒了“第一江山春好处”的生态美景,更助推了城市发展的“顺流而上”。
9月3日上午,“千寻大运河,迁里宿繁华”2024大运河文化宣传周暨“迁里运河十二景”发布活动开幕,来自国内的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的知专家学者们共话运河文化、共谋合作发展。

秋日里的运河宿迁港,车来船往、一片繁忙。
运河宿迁港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第一大港,内河集装箱吞吐量23.5万标箱、全省内河港口第三。每年有30万标箱的货物在此进出,货物吞吐量达1735万吨,每年可为全市生产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约5亿元。今年1—7月份,运河宿迁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达87730标箱,同比增长45.0%;完成货物吞吐量达770.98万吨,同比增长47.4%。
“目前,宿迁港已全面打通对外进出口业务双向通道,中心港区开通了宿迁至上海、太仓、南京、连云港等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每周航次超50个。”宿迁市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好表示,随着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的建成投用,宿迁港将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通道选择。
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为实现打造区域航运枢纽的目标,早在2013年11月,宿迁就高位谋划建设了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多年来,围绕港口,宿迁市先后在京杭运河、宿连航道、徐洪河等高等级航道沿线建设了运河宿迁港产业园、陆集临港产业园、泗阳经济开发区等多个重点临港产业园区,形成了独特的临港产业。同时依托各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壮大,先后引进恒力集团、桐昆化纤、盛虹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构建形成了高端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临港产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在宿迁市泗阳盛虹新材料产业园,每天有2500万个废旧塑料瓶被制成一厘米大小的瓶片,通过全自动纺丝设备进行拉丝、并丝,加工成柔软有弹力的高品质再生聚酯纤维,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航空等领域。“我们每年能够消耗掉300亿只饮料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多万吨。”盛虹新材料(宿迁)产业园负责人孔文龙自豪地说。
高位谋局、实处落子。围绕打造沿河港口群和特色产业带,宿迁市又先后出台了《宿迁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关于加快“水运宿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水运宿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致力探索出一条“以水兴产、以水兴城”的黄金水道发展之路。
今年4月12日,运河宿迁港正式开通至上海洋山港远洋外贸集装箱直航航线,创造了苏北运河直达洋山港的先例,为宿迁企业东向出海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航线的开通,使宿迁腹地外贸货物通过宿迁港仅需3.5天即可抵达洋山港,免去了之前宿迁外贸货物要经苏州太仓港中转的流程,从而节省了一到两天的运输时间。
为了打通货物进港最后一公里,宿迁市又投资约8.6亿元修建了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共设5条到发线,运量每天200万吨,可满足货运专列同步装载条件,并无缝衔接中欧班列,成为宿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对外通道。
因运而兴、聚业成势。依托运河交流之盛、水运之利、文化之兴的天然优势,宿迁也实现了“借势发展”。1-7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连续6个月排全省首位。
“推动航道网‘通江达海’,建成宿连航道一期工程,加快市港口集团上市步伐,促进港航产一体发展,打造‘淮河水运中心、运河航运枢纽’,推进‘水运宿迁’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宿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任务”。
今年,宿迁市将开工建设宿豫陆集中心港码头、宿城张圩干渠码头等10个项目,建成宿连航道一期整治工程、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宿迁保税物流中心等12个项目,全市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万标准箱。预计到2025年,宿连航道将建成通航。届时,依托这条千年运河,宿迁将全力把黄金航道网打造成为万亿产业网。
因河而美、因河而兴。应运而生的东大街、新盛街、东关口镌刻着宿迁的风物繁华,连缀成一条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长廊。
刚刚过去的暑假,皂河龙运城景区热度不减。每天超40场精彩演出,吸引了1000余名游客前来打卡,沉浸式科普杂技剧(小神龙日记)、夏日狂欢音乐会、非遗火壶打铁花等节目更是震撼夺目。
作为国内首个乐园型古镇,皂河龙运城坐落在京杭大运河、骆马湖、古黄河和古皂河四水交汇之地,2022年9月建成运营。景区在世界文化遗产点龙王庙行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水利千秋等文化遗址上,充分挖掘皂河的治水文化、航运文化、皇家巡游文化等发展兴盛的历史,通过展现全时段的运河文化,打造产城融合的宿迁样本、文化生活先行体验区。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保留了以治水文化,航运文化和皇家巡游文化为核心。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和感受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皂河龙运城景区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周相前说。
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近年来,宿迁立足自身特色,高标准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策划方案,形成“一带一核四组团”整体空间布局。从成功举办再到编撰出版《宿迁运河史》,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特聘宿迁市大河文运化研究专家,宿迁市持续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底蕴。
围绕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继编制出台《宿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启动《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实施龙王庙行宫彩绘、孔庙大成殿修缮等26项文物保护工程。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六大类41个重点项目建设,运河湾公园、皂河龙运城、新盛街文化街区等23个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运河文化标识更加鲜明。
聚焦创新讲好宿迁运河故事,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宿迁样板”。编撰《宿迁运河人物研究》《宿迁运河史》,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特聘宿迁市大河文运化研究专家,成功举办水韵宿迁·大运河全国首届摄影大赛、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连续六年举办运河电商大会等赛事活动,宿迁大运河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彰显。
树木葱郁,河面宽阔。傍晚的运河湾公园波光点点,如诗如画。很难想象,这个“千里运河第一湾”曾是玻璃厂、热电厂、机械厂、罐头厂、农药厂的聚集地。
宿迁大运河融入沂沭泗、淮河两大水系,勾连起骆马湖、洪泽湖、古黄河等众多河湖,得益于大运河的哺育,75万亩的洪泽湖湿地、60万亩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风光旖旎,洪泽湖大米、“霸王蟹”等农产品蜚声全国,林木覆盖率近30%,是名副其实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全长179千米的中运河黄金水道,宿迁段独占112千米、居沿河各市之最。依托这条“美丽中轴”,宿迁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可爱城市”,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字号荣誉,位列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第47位。
可以说,宿迁对“绿”的追求从不停步,在保护运河沿线自然文化资源中,这种决心同样凸显。一直以来,宿迁市高度重视中运河生态修复工作。早在2019年启动了中运河湾生态修复工程,2020年完成运河湾公园建设,2022年完成运河湾半岛公园建设。
“在运河湾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保护大运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传承大运河文化。”宿迁市博物馆馆长高小亮说。
此外,在2022年,宿迁市开启了京杭运河宿迁段综合整治工程,工程总投资5.25亿元,主要包括护岸生态提升工程、护坡生态修复工程、闸桥航标建设工程、应急执法保障工程等。累计整治中运河段4.5公里,修复生态面积55公顷,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为了用活大运河遗产,让文化流动起来,宿迁市还大力推进运河沿线文旅项目建设,建成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项目30个,累计投资146.1亿元。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朱海生态小镇、骆马湖渔业风情村等一批项目,成了市民新的旅游打卡地。
在生生不息的大运河边,宿迁鉴往知来、砺行致远;站在新的起点,宿迁正信心满满地驶向下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