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有时候真为自己感到骄傲,你呢?
宿迁手机台 · 美文赏析 2025-03-24 21:29

202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
蒋宗泰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历程——60多年前,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他是一名厨师,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等人,都尝过这个河南人的手艺。
蒋宗泰是较早知道原子弹这项绝密任务的。有时候,他们的工作状态也能部分反映出研制的进度——当小灶食堂频频接到通知,吃饭的人不能按时去,让厨房等一会儿,晚饭等到凌晨一两点钟都是常事,那是为原子弹研制开展种种试验的时候。
科学家们任务不同,吃饭时间也不定。任务越来越紧的时候,蒋宗泰的工作量也会变大,那时一天不是做3顿饭,5顿、6顿、7顿饭都有,“定好12点开午饭,下午一点还没有‘打炮’,厨房就等着”。
“打炮”是爆轰试验,最重要的一次“打炮”是1964年6月那次,除了核燃料的活性材料使用了替代品,其他都是真的。这意味着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箭在弦上”了。
蒋宗泰回忆,那时候不知道累,也没有怨言,“因为知道是在干什么了”。
郭永怀等科学家的精神感染着他们。他说:“他这样的科学家,什么天气都能兢兢业业来干,我们作为普通工人,不能挑肥拣瘦,对不对?”
在那些曾经在221基地工作过的人里,蒋宗泰是十分特殊的一批。他是这个绝密基地迎来的第一批建设者,这个基地在他们手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基地第一批成规模的厂房和住宅,是他们上山去打荆条、烧窑制作砖瓦来建设的,而他们住在废弃的羊圈、帐篷和“地窝子”里。
1958年,中国在青海金银滩草原选址建设这个基地,那里人迹罕至,没有铁路和公路,利于保密。
在那里,蒋宗泰见识了超出想象的艰苦。眼前是漫天风沙,四顾是茫茫草原,是苍凉,是荒芜,是国家设定的禁区,是一群求生存的年轻人与一个求生存的国家一起拼命的地方。
起初他以为是来开荒的,结果被安排去修铁路。为了凿开厚厚的高原冻土,他们先在地上“捅个眼儿”,装进炸药,再点燃导火索,“一炸崩得(碎石)满天飞”。
就这样,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他们在高寒缺氧的草原上,抢修出了从221基地到海晏县火车站近40千米的铁路专用线,原子弹就是沿着这条铁路从基地出发的。
1959年,蒋宗泰又被分配去食堂。在小灶食堂,他有了很多近距离接触“大人物”的机会。出于工作需要,他留心观察过他们的偏好:郭永怀爱吃红烧鱼;王淦昌一天三餐都来,早餐会喝点稀饭,吃两口清爽小菜。
王淦昌在基地生活了很久。那个曾经在苏联凭借才华震惊学界的物理学家变成一个很随和的老头儿,他经常会到后厨跟大家打招呼。在这里,他的名字也消失了,化名为王京。
蒋宗泰回忆,很多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一些人食欲不振,消瘦很多。但这些大科学家没有提出过任何饮食方面的特殊要求,都是有什么吃什么。蒋宗泰说,厨师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菜做得更精细,毕竟“科学家操心用脑的程度,跟别人不一样”。
至今蒋宗泰还记得,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他特别高兴。“那颗原子弹震动了全世界,我有点儿骄傲。”他说,几万人里头“有我一个”。
陪你·成长
为让华夏大地
拥有坚实的国防盾牌
他们对国家无私的奉献
比星辰更耀眼
是永不褪色的壮丽篇章
作者|胡春艳 张 国
来源丨青年文摘杂志社
编辑丨侯宇
审核丨凌子 驰骋
终审丨王军海
转载需标注“来源 宿迁手机台”
电话:0527-80909801
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