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火针疗法,古称“焠刺”,是以“温通”为核心的中医独特技法。它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适应症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科室的多种疾病。今天,一起去了解火针法的操作技巧。
火针法是将特制针具的针身烧红后,迅速刺入一定部位,给身体局部以灼热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一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另一手持针烧灼。烧针时,应靠近施术部位,一般先烧针身,后烧针尖,火针烧灼的程度可根据针刺深浅来把握。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若针刺较浅,可烧至通红。烧针完毕后,应立即垂直点刺已消毒的腧穴,疾进疾退,也可刺入后留针5~15分钟。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减少疼痛并防止出血。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等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部针刺稍深,可刺5~12mm;胸背部针刺宜浅,可刺1~5mm。痣、疣的针刺深度以达到基底部的深度为宜。
火针法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去腐生肌等作用。主要用于痹证、腱鞘囊肿、慢性结肠炎、痛经、瘰疬、蛇串疮、扁平疣、痣等(病症的治疗)。
火针法必须由精通医术的专业人员操作,施术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烧伤或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面部应用火针时要慎重,因火针针刺后,可能遗留有疤痕,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
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凝血机能障碍患者禁用。
针刺后,针孔局部呈现微红、灼热、轻度疼痛、瘙痒等症状属正常现象,可不做处理。应注意针孔局部清洁,忌用手搔抓,不宜用油、膏类涂抹。当天避免针孔着水。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魏平
融媒体编辑:杨雅竹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