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科技来支撑。近日,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一、三党支部来到洋河新区郑楼片区,与张渡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同时为那里的高粱种植和稻虾鳝种养传经送宝,现场助力。
在临郑路旁一处农田,记者看到,这里的高粱已经长出幼苗,由于是第一年种植,大家对于高粱的种植密度和生长状态不够了解。市农科院第一党支部书记、农作物研究室主任陈卫军带领大家查看秧苗,进行分析。
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一党支部书记、农作物研究室主任 陈卫军:
现在已经两叶了,再长两叶之后。我们进行叶面培护,使用高粱专用除草剂效果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此次试种的高粱品种为“迁酿一号”,面积80亩,种植过程由供销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产品由苏合农服通过订单收购,形成“科研院所+供销农服平台+种植基地”的酿酒原粮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机制。专家们不光深入高粱地“把脉问诊”,还来到“稻虾鳝生态种养”基地了解这里的水稻生长情况。种植人员介绍,这里的水稻已经栽种一周,眼下,正是水稻分蘖生长期。如何掌握好排放水很重要。
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郭新亚:
深水地里白天气温升高,水温会变高,这个温度就会伤及到秧苗的根和茎叶。所以白天一般采用的都是浅水,尽可能把水排掉,保重秧苗的成活率。一般是在秧苗栽插后10天,秧苗的状态就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接下来,等待秧苗生长稳定后,7月中旬就要往环沟里投放鳝苗推进稻虾鳝有机种养。
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三党支部书记、水产科主任 王信海:
这时我的水稻已经长出来了,我们的鳝苗进入田间以后,一部分可以吃害虫,同时还可以疏松土壤,便于水稻生长,实现一个稻鳝共作的一个过程。
据了解,张渡村去年开始种植120亩“泗稻301”,今年扩种到230亩,有望村集体增收15万元。村部依托“党建+合作社+农户”示范推广体系,开展稻渔生态种养,践行“亚夫精神”,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
洋河新区郑楼片区张渡村党支部书记 陈磊:
我们通过与市农科院支部共建,能真正地把农业技术落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助力。
记者 唐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