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86)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征程上,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发展动能?使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一起看看武汉、山东的绿色生态答卷。

86.jpg

 

从“绿起来”到“活起来” 武汉擘画生态园林新图景

 

 
千方百计“绿起来”

 

立秋刚过,漫步在武汉东湖绿道,两岸杉林依然葱翠,阳光已经变得醇厚,水光潋滟,花路芬芳,拿起相机随意捕捉,都是精美的油画。

 

绿水青山织锦绣,满目盛景尽斑斓。与过去相比,今天的的武汉,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青绿风景已成生活日常。

将时间拨回到1997年。彼时,武汉提出“山水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并以“不服周”的精神,阔步走上创建之路。

 

从“见缝插绿”到“腾地建绿”,江城绿化历经摸索。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处长黄河说:“在部分硬指标上,武汉当时有较大差距,为提升城市绿量,我们千方百计,向空中要绿,向屋顶要绿。”

 

日夜陪伴武汉人的江滩公园,就是在那期间发生的悄然巨变。历经3年综合整治,武汉拆迁40余家单位、拆除16万平方米建筑,建成汉口江滩公园一期,并于2002年国庆节当天开园。

 

开园当天,10万市民竞相涌入。武汉人惊喜发现,曾经黄泥满地、码头遍布的武汉江滩,成为了绿意盎然、亲水休闲的景观长廊,不花钱,又好玩。

 

从那以后,武汉江滩的版图就像墨水打湿宣纸,迅速扩张。武昌、汉阳、硚口、青山、洪山等江滩公园相继出圈。

 

追绿,得以绿满江城。2005年,根据遥感卫星核定,武汉建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全部达标。2006年,武汉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图为武汉涨渡湖风光。新华网发 陈新强摄

 

在两江四岸建成830公顷滨江画廊,墨水湖、龙阳湖等71个湖泊公园各具特色;建成三环线生态带“一带45珠”公园群,推进外环线生态带郊野公园群建设;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和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山水十字轴……近些年,武汉不断筑牢城市绿色基底,逐渐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描摹成整体。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武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8.2%增加至43.09%,绿地率由32.9%增至40.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91平方米增加至14.99平方米,实现人均“一间房”。

 

图为武汉紫阳公园。新华网发 徐勤摄

精益求精“活起来”

将自然风景变成生活场景,武汉实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处处洋溢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武汉园林绿化工作由“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发展。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忠明说:“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城市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精致公园的评选便是生动范例。3月29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2022年“精致公园”评选结果,黄鹤楼公园等12座公园获评。

 

“评选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民。”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许伟说,多元化的评选标准不仅要求公园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园颜值,还要让公园成为市民真正喜欢去的绿色空间。今年4月,武汉推出首批23个城市公园共计48片绿地开放共享,满足市民在公园里亲近自然、开展运动、感受文化等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公园的内涵。

 

图为武汉小学生在沙湖公园赏荷、识荷。新华网发 邹幼勤摄

 

据了解,通过着力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武汉已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全市各类公园已达860座,预计“十四五”期末将建成“千园之城”。

 

加速建设的林荫路,像给马路装了“空调”,成为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目前,武汉市建成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总长为3600余公里,其中林荫路总长约3168公里,林荫路覆盖率达88%。

 

持续实施蓝绿交融,武汉构建起全域绿道体系。截至目前,武汉累计建设绿道总里程已达2275公里,绿道连接起居民区、公园景区及重要文化场所,成为有活力、有温度的绿色生活新空间。

 

华中农业大学姚崇怀教授说,近年来,武汉生态环境正在实现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转变,也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让江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

 

图为市民在武汉东湖绿道骑行。新华网发 李晓红摄

共建共创“火起来”

在武汉,闲暇时光,可以到东湖磨山赴一场吸氧之旅,可以到沉湖湿地看群鸟翔集,可以到青山江滩赏绝美日落,可以到解放公园上一堂自然教育课……

 

亲山近水,为江城人民带来了自然的意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也让江城人民厚植了“爱绿、护绿、亲绿”的理念,共同参与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沉湖湿地是武汉市可观测鸟类数量最多的地方,为保护湿地里栖息的珍稀鸟类,冯江跑遍了湖区,拍摄记录了几万张候鸟图,从“鸟盲”到了可以“看图识鸟”“听声辨鸟”的程度。

 

图为武汉居民在社区“绿色驿站”对植物进行修剪维护。新华网发

 

走进武汉青青美庐小区,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等徽派建筑景观让人心生舒畅,然而居民房前屋后一片片特色各异的微小花园,却精致得让人惊喜。

 

小区志愿者黄伟说,近年来,在社区、业委会和物业的共同推动下,小区居民踊跃认领“小花园”,闲置空地被打造成花坛绿地,小区的每一棵树木、每一片绿植都有居民认领,大家“共同缔造”,美庐处处是景。

 

在武汉,有越来越多社区生态花园成为居民生活中可亲近的自然。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的“绿色驿站”达到313个,开展各类生态实践、自然教育活动近300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

 

图为植物专家在东湖落雁景区为武汉小学生科普湿地植物。新华网发 李子云摄

宜宾: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夏天,漫步江边的亲水步道,鱼跃江面的景象,我们随时可见;冬天,江畔红嘴鸥成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月13日傍晚,市民邱先生带着暑期来旅游的大学同学逛宜宾的“新晋网红打卡地”——长江公园,向来自西安的老同学介绍起宜宾的山山水水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去年,长江、金沙江宜宾段持续保持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质,岷江入长江断面近20年来首次达Ⅱ类水质。“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长江宜宾段天然水域首次成功实现野外繁殖出苗。

 

市民的切身感受和监测数据日益向好的背后,是宜宾交出的“突出生态优先,奋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答卷——

 

坚持把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力重点,实施长江岸线生态治理工程。发布实施“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守护好一江清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三年行动方案,长远系统谋划生态保护工作。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完成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任务127个,拆除非法码头33座,取缔餐饮趸船48艘。

 

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以万里长江“零公里”为起点,顺延长江实施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投资76亿元,建成步道82公里,生态复绿近20万平方米,建成亲水节点、休闲驿站、公园15个,进一步提升长江岸线原真性。

 

为长江系上“绿飘带”的同时,实施落后产能淘汰工程。针对原来存在的老工业企业“围江问题”,投入近60亿元实施沿江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先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6户,关停长江沿线水泥、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28家。

 

如今,宜宾的三江六岸,处处是一派好风景:水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画中,曾经的荒滩乱石地,变成市民“幸福园”。

 

产业逐“绿”前行

据了解,近年来,宜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同步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抢抓“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围绕四川时代和时代吉利电池项目,签约动力电池项目100余个、总投资2600多亿元,形成从上游基础原材料到6大组件,再到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和“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成为新的产业地标。

 

坚持市县“一盘棋”共同发力,先后投入20亿元产业基金,推动动力电池、光伏、纺织等产业链项目向区县延伸布局,让全市10个区县都有新兴产业赛道选择,都有重大项目落地,县域绿色发展动能和后劲正加快集聚。

 

不仅如此,宜宾还大力提升白酒、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质效,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创新“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模式,瞄准龙头企业制作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引清单10大类118项,大力培育绿色领军龙头企业。

 

打造高品质低碳宜居示范城市

 

今年1月底,一则好消息传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2年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西起长江零公里处、东至南溪长江第一湾、长约34公里的宜宾市“江之头”,从全省申报的七十多个河湖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长江干流首个优秀案例——这也是宜宾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的成效之一。

 

据市住建局城市建设科工作人员温伟介绍,近年来,宜宾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公园77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6平方米,绿道394公里,书写了长江首城的绿色答卷。

 

在发展中,宜宾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建设幸福宜居活力城市,全力以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城市内环线、临港长江公铁两用桥南北连接线等56个城市重点项目,城市交通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社会建设。以建设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重卡特色类)为载体,大力建设“电动宜宾”,持续推动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电动替代,新能源车辆比率分别占比81%、39%、43%,中心城区基本形成全覆盖半径小于2公里的补能网络,绿色低碳出行成为全市新风尚。

 

科技赋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抢抓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大力推动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在宜办学高校达12所,在校大学生增至10万人,带动城市规模和品质全面提升。宜宾“城市围绕大学建 产业依托教育兴”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城市宜居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

不断擦亮绿色底色,激发市民呵护环境的内生动力,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意不够刷绿量,植树造林、建成绿道、发展绿地、美化江滩,千方百计见缝插绿,让城市显山透绿、绿意满城。

 

宜宾

扛牢“长江首城”上游责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大力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十大行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在戎州大地绘就一幅绿色生态美丽新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就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综   合:新华社

制   图:叶梦圆

编   辑:叶梦圆
审   核:肖   东    凌    子

 
 

监   制:薛胜宏
总监制:胡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