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什么是年味?这六首古诗里藏着最好的答案

未标题-1_4.gif

 

 《诗经》中曾写道:“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新旧交替之际,族人们就会欢聚一堂,宰羊备酒祭祖先,举杯共祝长者长寿安康。

 

三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这浓浓年味仍历历在现。

 

正是这些从古延续至今的年俗年韵,构成了我们渊源流长的年味情思。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岁月的脚步从不停歇,但关于年的味道,却可以穿越时光而历久弥香。  

 

1

《岁暮到家》

清·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乾隆十一年,在外游历一年的蒋士铨终于在过年前夕赶回家中。

 

不远处,母亲早已在倚门守候,一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便急忙忙迎上前问候。

 

对诗人而言,虽然这一路风尘仆仆,但能与父母团圆,再多辛苦也变得不值一提。

 

无论平日分隔多远,到了年关岁末,父母子女就要整整齐齐在一起,共享相聚时光。

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意义。

 

陪父母聊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再给家门挂上大红灯,贴上红对联。

 

除夕之夜,做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和父母围坐一堂,感受辞旧迎新的欢喜。

 

有人说:年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的味道。

 

人在年少时,大都向往远方,以为只有离开故土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直到独自漂泊他乡后,才明白,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有家的地方才是年。

 

2

《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北朝·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过年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即是守岁。

 

这一天,吃过年夜饭,人们就会在家中点起蜡烛或油灯,熬夜迎接新年到来。

 

夜己深,寒风吹帘而入,烛火都已燃尽,但诗人徐君倩和妻子两人都没有睡觉。

 

他们等大年初的第一声鸡啼,然后身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再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关于守岁的场景,苏轼也写过:“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除夕夜,夫妻两人带着孩子围坐在炉旁,促膝长谈,虽然孩子们难免犯困,却仍是十分开心。

 

有一种温暖,叫围炉守岁;有一种幸福,叫彼此守护。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一次守岁,不仅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对过往相伴岁月的惜别。

 

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才会领悟到,什么叫相濡以沫,白首如新。

 

3

《岁除夜会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这一年的除夕,孟浩然是在好友张子容的家中度过的。

 

两人相识于微末,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故交。

 

此次孟浩然专程远道前去好友家拜访,张子容当然也分外高兴,用隆重的过年仪式盛情相待。

 

除夕夜,张府里点起了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邀请客人列坐。


席间,大家畅饮柏酒,推杯换盏,玩行酒令的游戏,还邀请来歌女唱《梅花》旧曲。

 

虽是久别重逢,但孟浩然和张子容再相见仍是亲密如从前,有聊不完的天,叙不完的旧情。

真正的朋友,永远不会被时间带走。

 

即使平时各忙各的,每到逢年过节时,对彼此的惦念总会在瞬间涌上心头。

 

相识满天下,不如知己三两人。

 

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与自己同频共振、惺惺相惜的人,是何其幸运的事。

且趁着这过年的闲暇,给朋友拜个年送点小心意,哪怕只是一句祝福,也足以温暖彼此的心。

 

4

《和舍弟题书堂》

清·杜荀鹤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这一年的春节,杜荀鹤和弟弟一起回乡。

彼时正逢乱世,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诗人却表现得十分乐观豁达。

 

何必非要要求仓中装满粮食,箱中装满财物,能与兄弟团聚,共话手足情深,已是人生快慰。

 

兄弟姐妹,是那个与你血浓于水,儿时和你相伴成长的人。

 

即使长大后天各一方,少了联系与往来,却仍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写道: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诗人身为长兄,能带着几个弟弟相聚,畅聊往事,看着他们都变得越来越优秀,心中只有满怀自豪。

 

又到一年过年时,我们也要好好珍惜这相聚时光。

 

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包包饺子,放放烟花,再拍张全家福,享受手足亲情的温暖与甜蜜。

5

《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

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这是白居易笔下的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灯火通明,酒宴飘香。

 

年近古稀的诗人坐在于书账前,儿孙们按年幼顺序依次前来向他敬酒。

 

看着全家其乐融融的氛围,诗人不由感叹: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是啊,如此良辰佳节里,有子女孝顺在跟前,能安享儿孙绕膝的幸福,人生已然无憾。

 

常言道: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

 

岁月匆促,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

 

也许尚未成家立业时,我们会追求独身的浪漫与自由。

 

但成了家有了孩子后,就会知道,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喜乐安宁,便是莫大的福气。

 

又到一年过年时,不管是长辈给晚辈们分压岁钱,还是晚辈给长辈们行礼拜年。

 

所有的这些仪式感,都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共享天伦的时光,莫负当下拥有。

 

6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腊八过后是小年,家家户户祭灶忙。

 

这天,陆游邀请邻居来家饮酒纳福,虽然菜蔬简陋,瓦盆清供,可众人却毫不介意。

 

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帮衬,欢声笑语不断,场面热闹无比。

 

远亲不如近邻。

 

和谐融洽的邻居关系,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有人说:邻里之情或许微不足道,不易察觉,却永远是近在咫尺的温暖,触手可及的亲切。

 

正因为如此,过年过的不仅是亲情,还有乡情。

 

邻居之间互相串个门,拜年问个好,赠送一些小礼物,表达对过去一年守望相助的感激。

 

或是一起聚个餐,大家各献厨艺,做上几道拿手好菜,分享这一年来所收获的种种感动。

 

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你鼎力相助,我仗义相援。

 

你会发现,有了这份你来我往的人情味,才使得年味变得愈加浓郁而美好。


 

听过一句话: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年龄越大,感觉年味越淡?

 

其实原因就在于,与亲朋好友心灵的距离拉得远了,少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惦念与牵挂。

 

当你趁着这个春节假期,好好与父母、家人、朋友、邻里共叙感情,年的味道自然就浓了。

 

人情味,就是最好的年味。

 

只有心中有情,在哪都能过好年。

 

除却今夕非旧岁,秉烛守岁迎春光。

 

新的一年,愿你阖家安康,万事顺意,岁岁常欢愉,万事皆可期。 

 

来源丨念念沐心
编辑丨叶梦圆
审核丨凌子 驰骋
终审丨王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