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陈锦荣:坚守半世纪 琴书声声传

 
 

在宿迁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有一门古老的曲艺形式——苏北琴书,正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焕发新生。省级非遗传承人陈锦荣,从9岁学艺至今,六十余年如一日,用满腔热忱守护着这门“独角戏”艺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感受苏北琴书的独特魅力。

 

 

眼前这位正在进行苏北琴书表演的正是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陈锦荣。1954年,陈锦荣出生在宿迁一个曲艺世家,受到祖父先辈的影响,陈锦荣自幼时起,就对苏北琴书耳濡目染。9岁开始,她跟随母亲学习乐器,11岁开始学习唱段,12岁便跟随母亲和师祖父一起登台演出。

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 陈锦荣
 

小时候就是现学现唱,我跟我的师祖父学了一本《大版月唐》,这部书我是从头至尾都是很熟练的,能唱两三个月,一天三个小时,那是长篇历史书目。后来我又学了几部都是长篇历史的武侠小说,好多的书目。这样各个地方演出就能待时间长,每一个地方都能要在三四个月,半年的,就是这样演。

苏北琴书又叫淮海琴书,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大曲种,有一人、二人及多人表演,表演时配有扬琴、坠胡和木板等乐器。回忆起学习苏北琴书的那些时间,陈锦荣十分感慨。

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 陈锦荣
 

苏北琴书很难学,因为它和跳舞唱戏都不一样,唱戏他旁边有人伴奏,我们这个要自己打板,自己去敲琴,还要自己去做动作、表情,一切都是自己,叫独角戏。有一次到东海赣榆,海报出出去了,父母叫学,跟我那个师祖父。他老人家昨天出的海报,明天就演出,除了知道是《月唐》,我还不知道《月唐》里面是什么人物。白天学,晚上唱,白天学,晚上唱。等我一部月唐学下来,唱完了,最后一场都累休克了。 

一曲琴书,悠扬婉转,扬琴配坠胡,小曲说大书。苏北琴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群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最基层的民间曲艺。这几年,陈锦荣关注政治时事,把政策宣传作为短篇书目创作方向,通俗易懂,鲜活有趣,深受群众喜爱。

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 陈锦荣
 

写的这个东西要适合我们宿迁的形势,根据这个形势我们能做到宣传的作用,历史我们能做到传承的作用,所以历史也要唱,新的也要编。

 

 

为了更好地宣传苏北琴书,宿迁经开区黄河街道泰和社区还为她打造了一个“百姓名嘴”工作室。2022年底,陈锦荣参加了宿迁经开区“非遗响理村村行”活动,将自己创作的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从艺几十载,陈锦荣先后荣获3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并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如今,陈锦荣最忧心的是传承断代。她主动收徒,不分昼夜教学,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将苏北琴书更好地传承下去。

 

陈锦荣徒弟 叶子楚
 

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努力地学习,将这些小调,唱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这件事情,让大家都知道苏北琴书。

 

苏北琴书省级传承人 陈锦荣
 

现在一定要把这个苏北琴书传承下去,让我们宿迁代代有传人,这个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记者:倪前乾、李波
终审:沈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