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王庙行宫位于皂河古镇,它北临骆马湖、南接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侧身而过!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历经8年不懈努力,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朱红色的宫墙,黄色的琉璃瓦,坐北朝南的龙王庙行宫俨然一座“皇家宫殿”。
中轴线上,建筑主次清晰、错落有致。主轴上主要建筑有:戏台、山门、御碑亭、怡殿、龙王殿、灵官殿和大禹殿,主轴两侧分列:牌楼门,钟楼、鼓楼配殿和辅殿。
进入龙王庙行宫,抬眼便是古戏楼!宿迁有句俗话:“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而宿迁柳琴戏就是以皂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相传,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就在这里观看柳琴戏!而如今世界文化遗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交融,碰撞出更加迷人的文化魅力!
在广场北侧的山门正门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山门亦称禅殿,是全庙第一座殿宇,两侧各有一偏门,中间沿中轴线有一条青石筑起的御道。
御碑亭,内外二层,共施柱12根;黄瓦红饰、凝重端庄;显示出皇家建筑的神圣、尊贵。亭内高达5米的御碑正面,镌刻圣旨全文,记述了敕建安澜龙王庙的修缮、扩建原因和过程。
御碑雕刻古朴庄重、遒劲有力,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碑座!我们常见的碑座形象大多是“力大可负三山五岳”的神兽赑屃,而龙王庙御碑用的则是“吞江吐水”的“避水兽”蚣蝮形象,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和龙王庙祈求趋避水患的寓意。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钟鼓楼的建筑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筒瓦顶;东侧的鼓楼内放有直径1.4米的大鼓一面,西侧的钟楼内,悬有2000余斤的八角铁钟一只。晨钟暮鼓,伴着檐角下的传来的清脆风铃声,让敕建安澜龙王庙,更显威严、神秘。
御碑亭的正北面,是怡殿;位于中轴第一、二进院落的相交处。
在明清时期,宿迁境内水患频发,因此,金龙四大王信仰较为盛行!人们祭祀河神,以祈祷水运畅通、御灾捍患。
怡殿殿内所供奉的就是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
进入大殿,大殿额枋高悬一块“福佑荣河”镏金匾,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贴金坐像。
从古至今,来这里敬香祭神的民众络绎不绝,乾隆皇帝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为皂河龙王庙庙会,全国各地的客商、艺人会集聚此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龙王殿后,位于第二、三进院落的相交处横轴线上的是灵官殿,亦称“分宫厅”,分别建有东西庑殿。从这里进入第三进院落,也就是龙王庙行宫最后一进院落了!
这一进院内,原来植有柏树、柿树、桐树、椿树、槐树、黄杨树六棵树,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怀杨”。
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
让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宿迁,还有许多“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等您去发现、了解!新时代,我们唯有常怀敬畏之心,履行守护之责,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制作:柴栋 齐娜娜
编辑:方正
审核:苗苗 倪娜
监制:薛胜宏 朱颖
总监制:胡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