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婉菁 通讯员 李瑞)2025年1月,《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一次性困难救助实施细则》(下称《细则》)正式实施。截至目前,我市已为5户困难家庭发放一次性困难救助资金11.2万元,发放金额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为因交通事故陷入困境的家庭筑起民生保障“安全网”。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道路救助基金”),是救助交通事故伤员生命的“绿色通道”,是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制度,是我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率先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委托省属国企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保险”)作为道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早在2011年,江苏省道路救助基金实施以来,便设立了一次性困难救助,旨在向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受害人及其家庭给予应急性、临时性生活保障。但受限于此前程序不明确、申请门槛较高等问题,救助覆盖面与实效性有待提升。此次《细则》的出台,是对原有一次性经济救助政策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拓展了民生保障的广度与深度。
“两次托举” 道路救助基金照亮困境家庭希望
“没有这笔救助资金,我们家真的撑不下去了!”近日,市区道路救助基金受理网点的服务专员林子强接到交通事故伤者徐某女儿的电话,徐某女儿的言语间满是感激。
时间拉回2024年11月,家住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的徐某,驾驶摩托车接送孩子放学途中遭遇交通事故,造成特重度颅脑损伤,被紧急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陷入昏迷。令人揪心的是,肇事方同样驾驶摩托车,由于保险不全,无力承担赔偿责任。得知情况后,市区道路救助基金受理网点第一时间启动抢救费用垫付机制,协调医院开通“生命通道”,为徐某垫付2.2万元抢救费用。
2025年5月,紫金保险宿迁路救办在回访中了解到,徐某因伤势过重,住院32天后仍未苏醒,目前需在家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更特殊的是,徐某早年离异,与前妻婚后育有一子一女,离异时,女儿随前妻共同生活,12岁的儿子则由徐某独自抚养。由于他陷入植物人状态,父子俩的生活只能依靠村委会及徐某兄弟姐妹轮流照料,仅靠低保维持基本生计。
市区道路救助基金受理网点的工作人员判断徐某家庭符合一次性困难救助条件后,立即联动当地村委会开展上门走访调查,收集家庭贫困证明材料、核算伤残等级,于2025年6月9日为徐某家庭发放5.95万元一次性困难救助资金——这也是全省2025年首笔一次性困难救助资金。
政府统筹、合力推进 为政策落地“保驾护航”
《细则》能否真正惠及困难群体,关键在落地、核心在执行。今年5月,宿迁市政府召开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工作座谈会,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2024年全市道路救助基金工作成效,会议要求将《细则》的推动实施作为下阶段道路救助基金管理的重要工作,并将《细则》推动实施纳入相关单位考核管理。
据悉,宿迁是《细则》实施后,全省首个从政府层面召开专项推动会议的地市,为后续一次性困难救助工作的快速铺开、高效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依托健全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我市道路救助基金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累计救助交通事故受害人16323人次,投放救助资金4.64亿元,其中抢救费用垫付占比高达99%,切实将“救命钱”用在刀刃上。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细则》的一大亮点,在于扩大了一次性困难救助的覆盖范围,救助对象从原先的城乡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拓展至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同时取消“受害人为家庭唯一或主要劳动力”的申请条件限制,让更多困难群体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在此背景下,紫金保险宿迁路救办主动转变服务模式,告别以往“被动等待申请”的工作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主动排查”。一方面,对既往道路救助基金救助案件进行全面梳理;另一方面,加强与我市民政部门的数据对接,将近两年道路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的伤者数据,与民政部门低收入家庭数据进行全量比对,精准筛选出因交通事故致贫、返贫的低收入家庭。
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紫金保险宿迁路救办立即启动“基金+民政+公安”三方联动机制,开展二次救助,协助群众办理一次性困难救助申请,切实解决符合救助条件家庭的经济负担,真正让政策主动“找”到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道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我们将持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质量。”紫金保险宿迁分公司总经理王锴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开展政策宣传等方式,提升道路救助基金的知晓度与影响力,让政府的惠民政策覆盖更多有需要的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