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95)丨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两翼。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各地创新高地打造政策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起来看看湖南省和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是如何用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引领未来。

 

他山之石95.jpg

 

湖南:科技创新“点亮”美好生活
 
 

农安天下:

农业技术创新助力端稳“饭碗”

 

 

在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武竺山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记者 陈思汗 摄

 

多年来,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接续攻关,挖掘有限耕地的产能,同时不断提高品种抗性和耐逆性,提升稻米品质,提高规模种植效益,让水稻产量数字澎湃跳动,也为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注入信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湖南坚定把种业创新摆在关键位置,聚力“培育一粒好种子”。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隆平高科技园,被称为“隆平芯谷”。这里集聚了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汇集了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400多家现代种业企业。

 

2022年3月,岳麓山实验室在这里“落户”,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目标,推动湖南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再次迈出标志性一步。

 

岳麓山实验室建有基础科学研究部等5大功能研究部,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种质资源库与表型鉴定平台等9个公共创新平台,水稻、蔬菜、玉米、微生物等15大品种创新中心,瞄准的是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前端基础研究、中端品种创制、末端生产转化的全流程、全体系。

 

按照边建设、边攻关、边出成果的原则,岳麓山实验室已经在低镉水稻、耐盐碱水稻、辣椒、茶树、淡水鱼育种、地方猪品种、油茶、油菜育种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验室积极布局种业科技攻关新方向,参与国家种业创新重大任务,2022年在种业领域共获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课题50余项,创新活力正在加速释放。

 

湖南院士团队们领衔研发的“一桌菜”,更让老百姓的餐桌有了更加丰富、优质的选择。

 

“辣椒院士”邹学校,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座拥有4000余份育种材料的全国最大辣椒种质资源库,培育出165个辣椒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3亿亩,占中国辣椒种植面积的70%;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团队瞄准猪肉市场的抗生素、瘦肉精乱象,实现无抗养殖,同时提高地方猪瘦肉率,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团队创建了新的鱼类种质资源,丰富了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人的餐桌增添更多味美质优的鱼类……

 

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是湖南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近年来,湖南聚焦“机械强农”,安排农机研发创新资金5500余万元,支持农机装备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瞄准南方丘陵和山区的特点以及设施农业发展等短板,聚焦粮油、果蔬、茶叶、油茶等优势领域,研发出一批轻巧节能、高效可靠的智能农业装备。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纯电驱动……越来越多高效、便捷、适用且“科技感”满满的智能农机设备奔跑在三湘大地的田野,驱动农业生产效率变革。

 

 

大医“精”诚:

精准医学托举全民健康

 

 

在湖南一些医疗机构,智慧医疗、AI医生正加速运用,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模式。

 

“您这两天空腹血糖值7.1,有点偏高,请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并配合运动……”梅溪湖街道金茂社区居民唐先生近日在家中接到了“AI医生”拨打的电话。患有糖尿病的唐先生在卫生服务中心免费领取了智能血糖仪,检测的血糖数据通过数据互联实时上传系统。即使足不出户,“人工智能外呼系统”也能全天候精准提供健康提醒服务。

 

以往基层医生逐个给居民打电话随访,收集到的信息还需要手动填写到表格中,占用大量时间,现在1小时就能完成千余名社区居民随访。

 

在湘江新区麓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辅助诊断系统”正成为社区医生们的“好帮手”。

 

张医生把右上腹持续疼痛、恶心呕吐等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录入后,系统第一时间给出AI推荐诊断:“该患者有胆结石可能,提示做腹部CT或B超检查”,这和张医生的预判不谋而合,“智能系统让基层医生诊断更自信”。

 

而远在都庞岭南麓的湖南省江永县,村民们和高水平医疗的距离也在大大缩减。夏层铺镇汉江源村85岁村民唐月娇,近日身上多处鼓起水泡,她在村卫生室通过“云上门诊”视频实时连线县人民医院医生,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经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老人的病痛减轻。

 

江永县大部分村落分散在远离集镇的边远山区,看病就医不方便,一些村民习惯‘小病扛、大病拖、慢病熬’,而现在,依托互联网云上视讯系统,开通县乡村三级联动‘云上门诊’,再偏远的患者也能及时得到高质量诊疗。

 

为个体量身定制的“安全精准用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指导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阳国平教授团队研发出集“基因-药物”知识和个体化临床用药建议为一体的“用药基因电子身份”。患者在建立个人“基因脸谱”后,打开App,将需要服用的药物拍照上传,安全精准用药提醒即刻生成。

 

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团队实现全球首例糖尿病患者通过猪胰岛移植摆脱外源性胰岛素。(受访者供图)

 

遗传因素是影响药物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团队筛选出个体终生不会改变的胚系突变相关基因位点300余个,构建了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安全精准用药数据库等专业知识库,通过云计算、数据融合、分诊算法、加密算法等信息学技术,打通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的‘最后一公里’。

 

“一老一小”也是湖南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受惠的重要群体。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出生缺陷协同防治”,针对多种疾病“孕前-孕期-出生后”的全链条防治技术,全省遗传性出生缺陷整体诊断率由11.8%提升至36.99%;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研发“健康小雅”老年智慧康养机器人,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通讯技术、多模态传感等技术,实现绘制老年人健康自画像、主动健康风险预警、医务人员随访监测与指导、紧急救助服务等居家智慧养老功能。

 

以“精准医学”为目标,在“精准检测与诊断、精准药物与治疗、精准器械与干预”等研究方向集中发力的芙蓉实验室也在不断创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团队实现“全世界首例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有效率达41.2%;

 

湘雅医院完成“全世界首例人胚胎干细胞来源肝细胞治疗肝衰竭”;

 

中南大学参与了世界首例CRISPR基因编辑治疗β0/β0型重度地贫患者,有望帮助地贫患者实现一次治疗,终生“治愈”;

 

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团队实现“全球首例糖尿病患者通过猪胰岛移植摆脱外源性胰岛素”……

 

 

只为青绿:

生态环境科技守护江湖

 

 

很长一段时间,湘江岸边工矿、化工企业林立,无序开采和排放,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2013年,湖南把湘江保护和治理列入省“一号重点工程”,制定并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掀起一场“治污风暴”。

 

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的“前沿阵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重金属污染的“世界级难题”,引领污染防控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减排,形成了重金属清洁冶炼源头减污、重金属“三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探索研发出3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

 

在衡阳市水口山,国内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株洲冶炼集团经历了“一升一降”——企业的废水回用率从50%上升至超过90%,产生废渣量从一天近100吨,降至“一个月只用4个编织袋即可装满”。

 

企业的绿色转型,背后依托的是柴立元院士团队研发的“湘江冶炼重金属固废利用”“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如今,这些技术已经在全国20余个省份的冶炼企业展开应用,为冶金工程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柴立元告诉记者,紧密结合冶炼行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团队近期正在瞄准铊等新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开展技术攻关,“让老百姓享受一江碧水、一方净土是我们持之不懈的追求。”

 

控源头之后,还要强修复。废矿变“花园”、荒山变“景区”的“绿色蝶变”,是湖南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又一注解。

 

控源头之后,还要强修复。废矿变“花园”、荒山变“景区”的“绿色蝶变”,是湖南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又一注解。

 

9月,“世界锑都”冷水江锡矿山,漫山青绿,郁郁葱葱,烂漫花海点缀其中,引来游人如织。“很难想象,满目疮痍的锡矿山能够再现生机。”亲身参与锡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曾国良告诉记者,长时期、粗放式的开采,矿山遍布着含有重金属的废渣,这其中又包括15万吨对环境威胁极大、处理难度极高的砷碱渣。

 

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中南大学、湖南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历经三次技术迭代,研发出“有色冶炼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技术”,让砷碱渣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逐步成为现实,推动锡矿山解“毒”复“绿”。
 

郴州三十六湾、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湘江流域昔日的污染重灾区,如今都换了“新颜”。

 

科技驱动,三湘四水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崭新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正成为湖南发展新名片。长江岸边,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搬入绿色化工产业园的进度已达99%,“化工围江”渐成历史;四水之滨,重化工企业纷纷退出,20余个工业新兴产业链持续增链、强链、延链;全省累计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园区1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6家;郴州市探索“八水共治”的“水立方”模式,利用“冷水”建成全自然冷却的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实现数据中心整体节能35%……

 

“科技创新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关键支撑。”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说,接下来,湖南将紧盯“锰三角”、“矿涌水”、砷碱渣、农业面源污染、重污染天气治理、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不断健全美丽湖南建设创新体系,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小巨人”挺起大脊梁——科技创新助推大悟强县工程
 
 

 

 

 

精心呵护

让“小巨人”长大

 

 

围绕“创新发展”这个核心,强化要素强支撑,优化营商环境。大悟涉企保证金仅保留2项,减少10项,为114家企业退还工资保证金1107.31万元,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速发展。

 

 

实施“抓大助小扶微”,引导中小微企业专注所长,针对科技企业用地、技改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开展“一对一”政策辅导与服务,构建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锻造企业“强筋壮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智能制造

让小巨人变强

 

 

 

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专精特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单项冠军等试点示范企业创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让小巨人变强。

 

 

 

创新发展

“小巨人”挺起大脊梁

 

 

 

组织12名“三区科技人才”、107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找准研发重点,共建特色产业研发平台、实验实践基地,为大悟培育更多更好更优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商品、名品,用科技助推大悟高质量发展。仅去年一年,帮助受援企业增收约5600万元。

 

 
 

 

 
湖南省

科技为民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任务和前进动力。近年来,湖南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服务民生关切。在农业、医疗、生态环境等重要民生领域,一系列新技术加速涌现、转化并深度应用,科技“红利”点亮百姓美好生活的潜力和魅力正在持续释放。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

科技兴,则产业旺;产业旺,则经济强。近年来,大悟县强化政策扶持、搭建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拿出“真金白银”助力创新高地建设,精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呵护“小巨人”长大变强,把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在一起,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强县工程。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步入了蒸汽时代;电脑的普及则标志着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或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它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努力。

 
 
 

 

 

综   合:新华网

制   图:胡亦涵

编   辑:胡亦涵
审   核:王军海    凌    子

 
 

监   制:薛胜宏
总监制:胡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