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区门口这条路坑洼不平,下雨天积水难行,我们向人大代表反映后,没想到2个月就启动了修缮工作,现在出门再也不用‘蹚水’了。”近日,家住宿城区幸福街道的王女士,看到家门口焕然一新的运河路,难掩激动之情。这一民生难题的快速解决,正是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三四五”监督机制,推动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只看报告看不到真实进度,必须到现场‘把脉问诊’!”在“树人学校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宿城区人大代表刘钰一边查看施工进度,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细节。当天,刘钰正在进行项目的现场审议,该审议方式与集中审议、分类审议共同构成“三项审议”机制,有效丰富和拓宽了监督维度。
为深入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宿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推进“三项审议”机制,在集中审议环节,先后2次组织人大代表、审计专家和行业骨干,聚焦项目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整体推进等方面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现场审议时,25名专业代表深入学校、医院、老旧小区等项目一线,实地察看项目建设质量和工作进度,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共计31条。同时,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同类型项目开展分类审议,邀请区镇人大代表、街道议政代表、行业专家等人员共同参与,如在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审议过程中,各代表和专家就通过分类讨论明确了适老化设施建设全覆盖目标、“24小时护理值守”等具体要求,确保了人大监督更精准。
“‘监督联系清单’明确了我的责任是跟进社区养老服务站项目,需要每周至少对接一次街道和施工方,‘社情民意清单’里写着居民希望增加康复器材的诉求,我得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前不久,笔者在宿城区人大代表张杰的工作手册上,看到两张密密麻麻的清单,记录着项目建设推进情况。
近年来,宿城区人大常委会以“清单化”思维打通监督全流程,构建“监督联系、社情民意、问题反馈、整改评议”的闭环体系,以“社情民意清单”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项目,用“监督联系清单”明确每个项目的监督代表、监督事项和联系责任部门,确保“项目建设有人盯、监督责任有人扛”。
截至目前,宿城区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接待选民活动”“宿话说”民情民意收集点和社会事业发展观察点等,累计收集梳理意见建议200余条,其中31条高质量建议转化为项目推进重点工作。每当发现问题时,相关人员立即梳理“问题反馈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标准,并联系监督小组定期开展“回头看”,据统计,共有7件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方案得到优化调整。在项目整改完成后,宿城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整改评议清单”,组织人大代表、议政代表和群众代表开展全方位打分。据统计,今年已有15个民生实事项目通过评议,整改满意率达98%。
“原本以为老旧小区改造要协调住建、城管、物业等多个部门,推进起来会很繁琐,没想到人大牵头建立的部门联合机制,让很多问题都得到了有效回应和解决!”日前,宿城区住建局项目负责人向笔者感慨。
为破解“多头管理、协同不畅”难题,宿城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实行“五项联动”机制:通过部门联合推动建立“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形成会商机制;通过“上下联动”打通区、街道、社区三级监督网络,形成五级人大代表协同监督矩阵。 “阵地联用”则是整合全区2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15个“人大观察员点”实现民意收集“就近办”;“建议联提”意味着将邀请人大代表、议政代表、群众代表共同为项目建设出点子,畅通意见建议提出渠道;最后,“效果联评”指的是开展“多元主体评”“多角视点评”“多效成果评”,突出目标完成率、质量达标率、群众满意率。今年以来,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已分批次对34个民生实事项目开展联合评议,群众满意率达98.6%。
从“群众盼”到“政府干”,再到“人大督”,宿城区人大常委会以“三四五”监督机制为抓手,让每一件民生实事项目都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幸福工程”。
“下一步,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优化制度机制,切实让监督有温度、更有力度,不断把更多民生愿景变成美好实景。”宿城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见习记者:张欣婷
通讯员:朱文忠
编辑:薛金涛
审核:高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