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我身边│宿迁沭阳:“三名工程”奏响“教育强县”高亢旋律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宿迁市沭阳县创新探索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工程”,通过聚力打造一流名校、倾心培育一流名师、建设一流名学科等措施,不断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逐年提升。

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等,正成为诸多城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

沭阳县是我省人口大县,常住人口超过167万人,现有中小学在校生、在园幼儿近40万人,基础教育体量全省靠前。对于沭阳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而言,如何破解共性难题成为一道无法规避的“必答题”。

近年来,沭阳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工程”,不断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苏北教育强县”金字招牌愈加闪亮。

成绩如何,数据最具说服力:沭阳县创成省优质幼儿园96所、省四星级高中4所;沭阳高级中学创成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拥有全国教育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企业;2011年以来,沭阳县共有167名学子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苏北前列、全省第一方阵。

时间回拨到十几年前,沭阳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以高中为例,影响力较大的高中仅有沭阳高级中学一家,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竞争者,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穷则思变,破茧成蝶。2010年,沭阳县开始探索跨区域教育合作,引入省内教育高地——如东县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南北合作办学之路。

在沭阳如东中学这个成功范例的引领、示范下,历经十余年发展,沭阳县形成了沭阳如东中学、沭阳高级中学、建陵高级中学、华冲高级中学四校良性竞争发展的格局,县域高考成绩持续站稳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苏北教育强县”这一金字招牌,必须投入“真金白银”。沭阳县坚持教育兴县战略,以打造一流名校为目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沭阳县每年投入约20亿元推进“学校联建工程”,已新建(改扩建)学校18所,增加学位约4.2万个;共投入18.66亿元实施“改薄提升工程”,建设校舍84.56万平方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46.8万平方米。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有学上”,而是期盼更高层次的“上好学”。沭阳县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机制,不仅与如东县签订《如东—沭阳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引进如东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沭阳教育模式,还着力推动昆山市与沭阳县在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同时,按照“质量立校、文化润校、特色强校”发展思路,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体艺2+1”项目为抓手,强底蕴、厚特色,打造“一校一品”校园特色文化。

强教必先强师。沭阳县坚持人才强教战略,积极探索人才选育机制、招引机制和梯队培养机制,在培育一流名师方面下功夫。

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者从优”原则,定期招聘教师,对优秀毕业生从简、从优招录;评选“功勋名师”,打造更多的教育“领军人物”;打通沭阳籍人才回沭发展渠道,有序解决教育系统人才短缺和结构性矛盾;实施“点亮名师”和“头雁领航”计划,深入推进“名师梯队建设”……

在此基础上,沭阳县深入实施教育品牌战略,深化教学改革,出台中小学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制定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规划,建立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学科,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先后创建省、市基础教育内涵提升项目、中小学学科建设品牌89个;打造精品课堂,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着力建设一流名学科。

全县各个学校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沭阳如东中学敢于、善于使用年轻教师,通过推广听课制度、跟岗学习等方式,让新教师“三个月成长、六个月成熟、九个月成名”,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支政治方向坚定,业务素质精良,高素质的年轻教师队伍,夯实了学校高位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关系到地区长久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下一步,沭阳县将始终坚持“全力建设苏北教育强县,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定位,深入推进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工程,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奋力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马凌峰 胡雪琪)

 
 
记者丨沭阳县融媒体中心 马凌峰 胡雪琪
编辑丨叶梦圆
责编丨陈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