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历来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一个繁体的“蘇”字,也形象的诠释了草木丰茂、鱼米之乡的江苏!而追溯江苏“鱼米之乡”的源头,就在宿迁泗洪的顺山集文化!

展陈的碳化稻谷,距今已有8100——8300年了,它发掘自世界最早的人工稻作遗迹——韩井遗址水稻田遗迹。经过考古研究和分析发现,顺山集遗址先民一直在栽培、驯化水稻,而且驯化水平逐步提高!别看它质量小,每粒只有零点零几克,但它却是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重量级”展品。它所代表的稻米文化、农业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南京博物院就组织人员对洪泽湖周围的泗洪、泗阳等县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49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顺山集遗址便是在这次调查中被发现并命名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京博物院再次进行实地考察,认为遗址可能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环壕聚落。

南京博物院联合宿迁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对位于泗洪县梅花镇的顺山集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挖掘,由此揭开江苏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也将江苏文明史推前至少1600年!

在江苏省来说,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环壕,是远古先民们群体、定居所留下的遗迹。先民们利用接近水源的坡地、岗地等有利地形建设环壕;居住在环壕内,既能防御野兽的侵袭,也能防洪排涝,同时也和其他部落先民划定出界沟。
被誉为“天下第一壕”的顺山集的环壕创下了三个之最,长度最长——南北长约350米、宽度最宽——东西宽约230米、环壕所围拢面积最大——约7.5万平方米,这也是当时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

顺山集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和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绝对年代距今8500年至8000年。
第三期遗存绝对年代距今7800年前后,具有显著的来自于钱塘江流域的跨湖桥文化因素,是本地传统与外来因素的融合。

8000多年前,顺山集人已经开始了早期农业文明,他们种植稻米、渔猎采集,环壕聚落里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釜、陶灶、陶支脚以及用火痕迹可以表明,顺山集人早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过上了有烟火气的生活。

圆底的陶釜,就是顺山集先民烹制食物的炊具了!柴火要在陶釜下燃烧,就需要把釜“架高”,陶支脚就派上用场了!

这种被网友戏称为8000年前的“小猪佩奇”的文物,就是猪形陶支脚了!在顺山集遗址种共出土了12件!

它有突起的双眼、弯弯的吻部、顶端有2个圆圆的鼻孔,既形象可爱,又很实用!猪形陶支脚复原高度有的25.1厘米、有的28.9厘米,3件为一组,就可以稳稳地架起陶釜啦!

聪明的顺山集人,创造性的发明还在不断革新!看,这就是“中华第一灶”!
这种半圆形的构造,不仅可以和釜的底部更稳定贴合,最重要的是可以聚集火力!没想到吧?最早的“大火力、球釜、柴火饭”就诞生在江苏宿迁!

8000多年前,顺山集人不仅狩猎陆生的麋鹿、梅花鹿、野猪等动物,水中的鱼类、河蚌等动物也是先民的肉食来源。陶纺轮,改变了原始徒手撮线的方式,通过与长杆组合,组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纺织工具之一,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陶网坠是先民打渔的辅助工具,把渔网系上陶网坠,使渔网快速下沉水中,从而让先民们获得更多鱼获,族人们得以享受丰盛的食物。

陶鼓、鹿角器、泥塑人面、泥塑兽面.....从实用之物到审美承载,最早的江苏先民,不仅开始了丰衣足食的定居生活,也开始对原始艺术的追求与探索。顺山集人创作了大量以人和动物为主题的减地浮雕、陶塑等艺术品。

长6.7厘米,宽6厘米的猴面具神态生动,通过镂空雕塑出了眼睛、鼻子、牙齿。猴面、小熊、小鸡,只有巴掌大小的泥塑、逼真可爱,随着审美意识的萌芽,很多物品被先赋予了艺术属性,反应了先民对美的追求。

距离顺山集遗址大约4公里的韩井遗址,距今8000多年,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继顺山集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环壕聚落。

韩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釜、陶灶、陶罐、圈足盘、陶豆、陶钵、陶支座、陶纺锤及碳化稻,成为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补充。

遗址中一处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水稻田遗迹,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田块,每块面积不足10平方米。稻田中还发现了人工开挖的水坑、水沟、水口,而且水坑间有高差,这说明先民们已经懂得了引水灌溉。
经专家论证,韩井遗址水稻田遗迹是世界最早人工稻作遗迹,对研究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江苏文明起源意义重大。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顺山集文化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顺山集第三期遗存在保留部分本地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跨湖桥文化元素,可能是伴随着人群的直接迁入导致的。

距离顺山集遗址1公里的赵庄遗址,被确定为距今50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存。
顺山集文化经历了大约1000年的传承发展,影响和催生了江苏其他地方文化。北上衍生苏北沿海地区大伊山类型、东进形成了青莲岗文化。

顺山集遗址先后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顺山集遗址和韩井遗址双双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8000多年前的顺山集文化为肇始,江苏这片土地,孕育出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省委书记 信长星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得以看见“最早的江苏”!作为江苏最早的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顺山集文化内涵丰富、分期清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新、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它是江苏文明的肇始
也是当之无愧的江苏文明之根
淮河文明之源!
记者:苗苗 柴栋 谢康 齐娜娜 许文然
节目指导:马志春 高小亮 孙小敏 许田静
编辑:方正
审核:苗苗 倪娜
监制:薛胜宏 朱颖
总监制:胡卫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