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13)百年“六里井” 见证“军民情”

 

 

 
 
 
 
 

有人将水井比作一个地方的眼睛,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村里没有水井不仅生活不便,这个地方也没了灵气。在宿豫区大兴镇有一个六里井村,村名的由来就和一口井有关。

 
 

“朝西去就大兴,朝东去就丁嘴,朝北面就是砂礓河,朝南边去就是六塘河,这四面它是中心地段,这就是六里井,四面都是六里。砌这一口井,用砖砌的,(以前)没有水泥,下面大,上面小,两丈多深这井。”

 
 

在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张宝珍家南面不远处,就是这口六里井。井的旁边有一个池塘,周围种着杨树。这口井已经不再使用,井壁上长满了青苔,周围也长满了草。张宝珍今年85岁,据他介绍,六里井已经有170年左右的历史,是他爷爷的爷爷挖的。

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 张宝珍

我们家从北面来龙搬过来的,搬过来那时候家里穷,搬到此地住,到此地就落户了,就做了一个井来吃水,这庄没有人家,只有两家人,一家姓李和我们一家姓张。

 

后来,由于家里有的人搬去了别的村庄,只有张宝珍的父亲留了下来,于是就继承了这口井。张宝珍介绍,小时候这里都是平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人都“跑反”去了,四面八方路过这里的人都会来打口水喝,井水清冽、甘甜。

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 张宝珍

他们跑反的,有时都走这朝北去,因为这条公路是徐州到淮阴的路,就离这井有丈把远,后来才改造到南面去。北面来的人,南面来的人,都走这弄这水带着,说吃到六里井水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六里井更成了一个重要地标。当时张宝珍只有八、九岁,母亲去世得早,他和三个姐姐还有父亲一起生活。当时他的姐姐们为共产党磨面粉、做军鞋,他的父亲参加支前,用小车为共产党推子弹、推面粉。

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 张宝珍

淮海战役时候,我父亲跟着军队一直一年零四个月,支前,家里也没有大人。因为俺家西边就没有人家,就俺是最西头,他们(村里干部)都住俺家。

 

因为张宝珍家位置特殊,方便观察敌情,所以村里的干部都住在他家。为了防止敌人发现情况,只能让大家都睡在地上。

 
 

“以前都是土房子,现在这房子建没多久。就是用帘子铺到地上,哪有床呀,也不能放床。”

 
 

那时候夜里也是睡不安稳的,一旦有动静乡里干部们就立刻醒来,然后背着张宝珍一起躲避。

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 张宝珍

跑到北面有一片林地。他们就把我填在黍杆丛里,还告诉我千万别出声。

 

随着六里井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并且到周围村镇都是六里,于是大家把这个村子叫做六里井村。六十年代,由于井使用年份较长,坍塌了,有人建议将井填平重新打井,张宝珍没有同意,之后村民们自发把六里井重新修建,并且修造了井台。

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 张宝珍

我们这庄各家凑点砖,就砌上来了,砌上来之后又弄一个盘,就走这里取泥把边上都垫上。

 

时光荏苒,六里井静静地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张宝珍也一直默默守护着六里井。

宿豫区大兴镇六里井村村民 张宝珍

跟这些小一辈的跟他们讲,当时共产党如何救老百姓,顾念老百姓,他们为老百姓流血牺牲来保护家园,战胜了国民党,过上好日子幸福日子,共产党真是我们的救星。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张用贵

 不仅仅是一口古井,还承载了地理、历史、文化好多方面在里,对教育后人、红色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六里井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当地也计划,建亭立碑,将六里井的故事传播开,让更多年轻人知晓这口井的红色历史。

详情请关注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栏目

记者:唐千千

融媒体编辑:万蒙恩 张亚南 

审核:解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