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你们的耐心调解,这么多年了,我们两家的疙瘩总算解开了。”村民拉着中国人民银行“淮畔兴农”志愿服务队成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选调生王帷韬的手激动地说。看着村民双方握手言和,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这才松了一口气,擦去额头的汗水。
中国人民银行驻泗洪县双沟镇选调生王帷韬、邓书颜和裴家乐在江苏省分行有关部门指导下组成“淮畔兴农”志愿服务队,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社会实践团,发挥“金融+法律”双重优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到“民间借贷”纠纷化解中,治好了村民的“心病”。

2024年上半年,“淮畔兴农”志愿服务队在走村入户开展帮促工作过程中了解到,近年来双沟镇民间借贷纠纷高发、多重问题交织,调解难度较大,既增加了乡村不稳定因素,又耗费了大量基层司法力量。
“群众的困难在哪里,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掌握这一情况后,志愿服务队迅速行动起来,王帷韬梳理了近年来双沟镇民间借贷的案件情况,邓书颜通过电话等形式对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裴家乐检索了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和参考案例。最终,志愿服务队决定以双沟司法所近期受理的一起纠纷为突破口,整合专业资源,为乡村借贷纠纷化解贡献一份力量。

经过深入调查,志愿服务队得知借贷纠纷双方系同乡好友,后因借款一事生出嫌隙,对立情绪较重。欠款的一方无奈表示:“俺也愿意还钱,但之前说好的利息太高嘞,这两年家里又遭了灾,实在还不起!”出借的一方则更委屈:“都拖了好几年嘞!当初定下的利息也是你情我愿的。谁家没点子事啊?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镇里的借贷纠纷大多如此,因手续不规范、利息约定不合理、借款人家庭发生变故等导致邻里间反目。
为推动纠纷的彻底解决,王帷韬联系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决定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民间借贷纠纷化解中的具体应用》为课题,立足“明理、释法、解纷、促稳”,通过实地调研学习的方式,探索有力有效的纠纷化解方案。
7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关汉男带队的社会实践团首站抵达江苏宿迁,并在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举行欢迎座谈会。

会上,周杨强行长勉励同学们在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法律专业所长,探索金融与法律在乡村金融普法活动中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篇章的见证者、参与者、传播者。

次日,志愿服务队陪同社会实践团一行到达双沟镇,并随即与双沟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展现场“会诊”。
两家刚一碰面,就剑拔弩张,“火药味”弥漫开来。调解中,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熟悉民情、了解群众的优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平复双方的激动情绪。“乡里乡亲的,人情也不能大于法理。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情理结合,争取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王帷韬对双方当事人说。

志愿服务队和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团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双方理性对待分歧、合理主张利益诉求。经过反复多轮的不懈努力,借贷双方终于不再寸步不让、固执己见,初步就还款金额、时间等达成一致意见。
在调解过程中,志愿服务队感到借贷纠纷产生的重要因素是村民法律意识淡薄、金融知识欠缺。同日,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入双沟镇前窑社区、罗岗社区进行普法宣传,从合同订立前、合同履行中、矛盾发生后全流程各环节围绕村民关心的具体问题,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的生动语言。实践团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民间借贷合同、强制执行申请书等相关文书的参考模板,切实增强村民们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纠纷调解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志愿服务队表示,将持续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社会实践团,对调解完毕的案件定期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回访,持续关注双方的生产、生活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同日下午,参与人员在双沟镇人民政府举行座谈会,深入总结此次纠纷化解经验。双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艺锋代表双沟镇对交大社会实践团一行表示欢迎,对志愿服务队和实践团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对大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并在双沟镇民间借贷纠纷化解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祝贺。蔡艺锋说,这种创新的解决机制不仅提升了纠纷处理的质效,还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关汉男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对双沟镇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双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由点及面、举一反三,系统梳理双沟镇的相关借贷纠纷案件,通过深入挖掘、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板。
人民银行“淮畔兴农”志愿服务队表示,将以本次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民生需求、集聚资源力量,不断绘就乡村金融志愿服务新画卷。
随后,蔡艺锋和关汉男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期待通过持续开展校地合作,共同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新路径,共绘金融法治在乡村基层落地生根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刘莹 王冰
编辑:胡亦涵
责编:陈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