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73)丨厦门:大力实施生态补水,提升河道水环境

一滴水,关系民生,也联系城市万家!近年来,我市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治水抓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县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远在福建省的厦门市在推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一起来看厦门对水资源保护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看厦门如何以水养水谱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河道水生态修复,福建省厦门市立足实际,针对辖区内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雨枯季径流差异较大、枯水季节几乎断流的特点,坚持生态优先,遵循“把水留下来,让水清起来、让水动起来”的思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市溪流生态补水工程,强化河道生态补水,提升河道水环境。

 

马銮湾新城雨洪生态补水工程水源来源地——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

 

 

统筹规划>>

明确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布局

 

厦门市有东西溪、后溪、九溪、官浔溪、瑶山溪、深青溪、龙东溪、埭头溪、过芸溪等主要溪流9条,流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干支流总河长465公里,干流总长166.1公里。最大溪流为东西溪,干流位于同安区,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总河长185.4公里。

 

由于市内无过境河流,境内河流均属独流入海的山溪性河流,水系分散,源短流急,水量随季节变化大,大部分径流直接宣泄入海。加之受地形地势、降雨分布不均等影响,厦门市溪流具有降雨不易收集和储存、溪流雨枯季径流差异大等特点。

 

为应对全市降雨年内分布不均、雨枯季水量差异大的问题,保障枯水期溪流水生态环境功能,厦门市水利局按照“再生水厂尾水为主、水库水为辅、外调水为补充、水源连通工程作为应急”的技术路线编制完成《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修编)》规划确定全市九条溪流及相关河湖水系的生态补水工程布局,逐条流域规划确定水库提升工程、河道闸坝建设和改造工程、溪流水面控制堰坝工程,充分利用污水厂排放高标准尾水,保障溪流河道生态流量,提升河道景观效果,改善河道水生态。

 

项目带动>>

“十四五”期间26个项目投资13.8亿

 

今年7月3日,随着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国豪一声令下,马銮湾新城雨洪生态补水工程田边水闸至过芸溪段正式开工。

 

“该项目总投资6.6亿元,为省、市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利用九龙江北溪淡水资源对新城水源进行生态补水,通过跨城调入九龙江北溪活水,实现让马銮湾水体“动”起来的目标。”厦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项目只是厦门市生态补水重要项目之一——根据规划,厦门市拟定“十四五”期间全市河湖水系生态补水项目共26个,其中补水工程16项和配套水量监测工程10项,投资约 13.8 亿,按计划分批落地实施。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通水项目7个,共11处补水口,完成投资9294万元;正在实施的生态补水项目7个,目前2个补水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其余项目均有序推进中,总投资3.5亿,今年完成投资2.4亿,累计完成投资2.8亿;计划明年实施补水项目3个,计划投资2.1亿。

 

 

实施成效>>

有效提升水质缓解缺水难题

 

 

一是水质明显提升。开展生态补水前,翔安区15处考核断面水质有一半处于劣Ⅴ类。“通过补水,对提升水质的效果十分明显。2021年我们区15处考核断面平均水质达标率为100%,同比上年达标率提高46.7%。怀远湖水质1个月内迅速由近黑臭提升为Ⅲ类,张埭桥水库氨氮、总磷等各项指标逐步下降。”翔安区河长办负责人周小东高兴地说。

 

在同安区埭头溪,通过每天13万吨水量的补水,埭头溪水质明显好转,氨氮、总磷浓度均有下降趋势,各监测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水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有效缓解缺水难题。通过将污水净化处理,提升中水质量,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保障辖区农业灌溉,缓解旱季缺水“窘境”,保障溪流生态需水量,维持溪流形态、达到水体自净,进一步体现了再生价值

 

今年8月29日,经市河长办统筹安排,厦门市盘活“水资源银行”,首次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实施跨区生态补水,在为期一周的补水中,竹坝水库向同(安)翔(安)两区补水超过60万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补水区域溪流水质,极大地提高了补水区域六个镇街的水环境质量,解决了农业灌溉缺水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恢复汀溪水库干渠的通水能力,为竹坝水库和其他水库供水创造更好的条件,让生态补水发挥最大的效益。”市河长办负责人说。

 

通过生态补水,竹坝水库的水资源不仅提升了补水区域的流域水质,解决了农业灌溉缺水问题,还提高了自身的生态效益。

 
宿迁路径

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环境质量“首季争优”工作落实,按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全面推动“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落细落实,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的要求,积极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在治理水环境、守好水生态上下足了功夫。

 

此外,我市还应继续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加大城镇污染治理力度,做好工业污水防治,完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同时,积极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将水生态优势、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工业等系列工程,让“水润之城”成为宿迁最动人的底色、最靓丽的名片、最强大的优势。

点击查看专题
 

 

综   合:新华社

制   图:胡亦涵
编   辑:胡亦涵
审   核:肖   东    凌    子

 
 

监   制:薛胜宏
总监制:胡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