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生,对于学习和工作,到了耳顺之年的人,都能谈出一些经验和体会。各人阅历不一样,角度不同,谈的内容肯定有异。当然,也有一些内容,是共性的,大家共同关注的,比如怎样谦逊为人、面对挫折、把握机遇等。相对来讲,年轻人经历的事情较少,对社会各方面的事情认识不够深刻,如果能够从他人特别是长辈们身上借鉴、学习一些对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的道理,是不无益处的。
我前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18岁参加工作,退休时累计工龄43年。屈指算一下,共经历了十二个工作单位,二十多个工作岗位。从一个当年不谙世故的中专毕业生,受组织培养,逐步成长为一名市级机关领导干部。有人说我是成功者,我倒不敢认同,我只是认为自己是一名在工作和学习上不懈的努力者,是组织上对我足够关心,岁月对我足够深情,社会和时代给我足够回报。
一个人的职场乃至人生发展,有偶然,也有必然,或者说是偶然和必然相互交织。偶然无法掌握,必然则是存在的,主要靠我们自己把握。某种程度说,“自己把握”是基础,是内因,没有过硬的“自己把握”,偶然则很难发生在你的身上。
能够有资格谈人生的人并不多,记得我读过培根、南怀谨、星云大师、季羡林谈人生的书籍,他们是哲学家、大学者,所思所言确实给人许多启发。我在这里与年轻朋友交流,说一说自己的人生发展的体会得失,不排除会说出一些道理,但从根本上讲,这些道理也不过是历代先贤教导过我们的,只能说是我与大家共同学习罢了。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此列数一下自己多年来工作与学习的体会和得失,期以共勉。
一、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空洞,但我用自己的经历可以证明,它最实在不过了。我是1977年上高中的,当时刚刚恢复高考,犹如“久旱逢甘霖”,学校里重视教学,学生关注成绩的氛围一下子浓厚起来。两年高中读完了,1979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我们中学100名同学应考,被录取5人,我是其中之一。我考取的是中专学校,当在当时也算是了不起了:一是转户口,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二是到校读书时国家每月补助15元的伙食费;三是毕业后立即会分配工作,身份是国家干部,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这三条,都是一个农村孩子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关键的是最后一条,表明我不会回到村里做一名普通的农民了。在那个年代,这是人生质的变化。单独看,这是那几张考卷起的作用,其实是两年高中勤苦读书的结果。记得是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得到了一本本村老三届村民的已经发黄破旧的数学课本,里面有二元二次方程和立体几何的内容。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这本书琢磨透了,做了书中所有的习题。结果,开学后,我的数学成绩脱颖而出,几乎是稳居第一了。我把这次暑假的发奋和高二年级的努力,到毕业完胜高考,都理解为读书改变命运的过程。如果不是读书,我就不会有那张中专录取通知书,就不会有之后若干个工作岗位和人生发展。扩大一点讲,国家恢复高考后,在公平公正的高考机遇面前,数千万的学子凭成绩进入大学之门,赢得了人生的广阔前途。归结起来,他们的命运无不是读书改变的。回述这样的内容,我想告诉大家什么呢?这就是,开辟人生发展的第一道大门,要靠读书,即古人说的“十年寒窗”。《增广贤文》说:“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这句话更是把读书学习看成是一个人成稻禾或成蒿草的决定性原因。在生活前行的过程中,如何安排自己,你可能有一万条理由,但只要不清楚读书的决定性作用,不去用心读书,你就会丧失改变自我的各种机遇。
二、敬业为先。我这里说的敬业,是指有了工作岗位之后,进入职场,对待工作的态度。古人说“敬事”,就是慎重对待所承担的事务,用心用情于从事的职业。人们对待工作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端着铁饭碗,拿着固定工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另一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高质量,高标准,干出一流水平。我主张后者。为什么?我以为工作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一方面因为工作的机会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因为工作是我们前行发展的基本通道。在一个单位,比拼的主要是工作的质量。工作出色,你会心情愉悦,游刃有余,心中有底气,受人尊重。反之,工作落后,你自然会有压力,处处憋屈,难以阳光。一个人不把敬业挺在前面,忽视事业,心存杂念,实际上是给自己设障,没有理清主次,是不明智的。有人说自己的岗位是个“闲职”,没什么干头,只能草草应付。其实真正的“闲职”并不多,只要用心于事业,付出自己的热情,许多看似无所事事的岗位,同样能做出一番有价值的业绩。我参加工作第一站,来到的是一家处于农村乡镇的国营工厂,面对枯燥的车间生产统计数字,我的热情并不高,工作松松垮垮,厂长觉得我漂浮,不够扎实,结果一年见习期考核,我差点未能通过。这个教训很深刻。“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意识到,敬业必须摆在前面,无论自己有什么爱好与追求,面对什么样的岗位,都必须有严谨的态度,专心的投入,过硬的实绩。这一观念伴随我几十年,实际上在我的人生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学习是终身任务。周恩来总理曾经说:“活到老,学到老。”谁都不能说取得了某个文凭之后,就不需要再学习了。与我同时代的大学、中专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朋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吃老本,忙于工作,或者说是满足于工作,不再读书学习了,没有什么学历提升和专业提升的计划,就是读书的习惯也没有了。另一种是在敬业的同时,仍然保持在学校时的刻苦学习精神,业余时间勤奋读书,从不懈怠,他们把提升学历、职称晋升、培养专长作为目标追求,时间利用得非常充分。前一种状态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多年一个样,显得很平庸。后一种状态的,许多人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或在专业上成了行家里手,或在相关领域成就显著,或被重要机关引进,被列入特殊人才行列等等。这种不停地学习的做法,在他们身上已经形成了习惯,体现的是对生命的一种责任。当然我所说的学习,每个人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读文学名著,观察生活,业余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学习;读历史专著,对某个历史节点或历史人物有所研究,是一种学习;围绕自己的工作或相关领域,从理论到实践,比别人深入一层,有所创新,也是一种学习;在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文艺项目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作为爱好,坚持提升,有所收获,同样是一种学习。总之,坚持学习的人,他是有方向的,有着力点的,他的生活也是相对充实的。四十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是向往学习的,觉得小学、中学阶段未学到什么东西,根基不牢,一知半解,需要补课,需要追赶。为此,我1984年考取江苏电大专科班,学习两年,获得大专文凭,后来又在职学习了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我工作之余,把时间看得很宝贵,生怕浪费,崇尚古人说的“不教一日虚过”,只要有时间,不是写字就是读书和写作,出差也不例外。我读历代文学作品,读政治、历史、哲学、诗词等方面书籍,有感悟,便动笔写一些短文、随笔。这种学习,一方面使我始终行走在吸收和思考的路上,同时也为更好地工作提供了学养和能力。因为长期坚持学习,懂得的道理渐渐多了,心态也能达到平和,不浮不躁。比较那些没有学习习惯,平时很少读书学习甚至耽于玩乐的人,我觉得自己对时间的利用要更好一些,生活的意义更丰厚一些。当然,好学也会给人带来一些好的机遇。1993年3月,当时我在沭阳县统计局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县委办通知,说主任要见我一下,我立即过去见了面,原来他们看到我平时发表的一些文章,要调我到县委办工作。就这样,我很快就成了县委办的一名文字秘书。如果从个人在党政机关的发展来说,这一次工作变动,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四、谦逊助人成功。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职场中,凡是自以为是,傲气十足的人,都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也决定着是没有前途的。我觉得,谦逊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认知。《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处于低位的,所以“无尤”,它是谦逊品质的象征。有一段时间,人们推崇外国人的自信直率,认为在一些时候就是要大胆说“我最佳”、“我最棒”,不能一味谦逊低调。在特殊时候,人确实要自信,要敢于胜利。这里我所说的谦逊,则是指在日常工作、交往中有意放低自己,看到自己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有意抬举他人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会产生一种他人乐意接受你、尊敬你的魅力。谦逊者,必尊重他人;谦逊者,必受人尊重。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有了成绩,不说、迟点说、收敛一点说,并不是坏事。低调一点,远比高调有好处,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自己。《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现实中,少数拥有一定地位的人,因为高调张扬,目空一切,自以为是,颐指气使,最终走向孤立,成为职场上的失败者。他们的教训,应该为我们所吸取。
五、顺逆交替是本质。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希望一帆风顺,一路绿灯,节节高升。其实,这不符合规律,是不可能的。顺利和曲折交叉,有顺有逆才正常。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一遇到曲折就会苦恼不堪,怨天尤人,难以承受。如果明白了顺逆之道,便会释然,从而保持理性,客观对待各种变化,有不足改之,遇曲折不馁。人到了一定年龄,回望当年那些坎坎坷坷,你会觉得微不足道,不足挂齿。我就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比如在某个岗位一两年时间被压抑;比如因某项工作失误,产生不良后果,遭受上级严厉批评;比如在正职岗位突然被组织上安排到副职岗位,热点部门突然被安排到一般单位。那些职场上的“低谷”,对自己心理上的影响,我感受是深刻的。由于我面对“低谷”不放弃努力,坚持积极向上,一个个“低谷”都相继过去了。现在,我甚至要感谢那些给自己为难的挫折,是它教育了我,警醒了我,改变了我,让我成熟起来。面对挫折,最可怕的是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以看透人生为由不再努力。历代先贤的励志故事里,在困境中、曲折中保持定力,宠辱不惊,豁达开朗,安然前行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认真了解苏轼的一生,读一读他的诗词文章,感受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超脱,“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的豪迈,“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淡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就会从中得到很多的教育和启发,更加明智地对待生活中的顺逆变化。
六、细节关乎大道。十几年前,机关里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写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名声大振。尽管这句话现在已经不是热词了,但我们心中不应该忘记它。在职场,一个人的素养、品德、态度,通过细节往往能作出判断。你的办公桌上整不整洁,你的坐姿端不端正,你的步伐是否迅捷,你的语言是否简洁明快、领导交办给你的工作是否及时办结并汇报等等,这些细节都是你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晴雨表。有一个年轻人参加应职面试,进入考场,地上有一张纸片,他毫不犹豫地弯腰捡了起来,这一举动让考官们一致赞赏,给他很高的综合分。还有一个年轻人,从上班第一天起,他都坚持提前十分钟到班,勤快心细,办公环境始终干净整洁,个人讲究仪表,举止礼貌有度,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喜欢他。把注重细节化为习惯,变为修为,将是你身上一笔重要的财富。我曾担任五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其间,除了抓业务,努力推进职能规定的工作,我还特别注重细节的管理,与职工共同学习文明礼仪,规范言行举止,强调环境整洁,力求形象良好,精神饱满。实践证明,抓好这方面的“务虚”,对单位良好风气的营造,集体团队的建设,工作水平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七、多做一做“减法”。在人生发展的旅途中,人们大都热衷于做“加法”,不愿意做“减法”。我这里说的“加法”,主要是指贪多、贪好。许多人认为越多越好,越好越想多,不知满足,没有终止。表现在财富的积累上,恨不得家财万贯,富及子孙,永远不知道“够”;表现在职务的升迁上,欲望一个接一个,定位太高;在学术上,什么荣誉都想要,什么头衔都想争。因为不断地追求做“加法”,便心累,便心计重重,甚至不择手段。如果我们做一做“减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满足,少而乐,少而精,人生就会轻松很多,就会避免许多烦恼和风险。《道德经》说:“少则得,多则惑。”现实中,求多、贪多,最终反而得不到,陷进去而不能自拔,被“多”所害的例子很多。倒是适可而止,做一做“减法”的人,最终收获了圆满。我的做法,一是在职务进步上顺其自然,不攀比,不钻营,把欲望“减”下来,多和职场刚起步时的自己比,多和回乡务农的高中老同学比,这样,不管是进还是退,都能心气平和了。二是在个人爱好上,把人生价值不大的爱好“减”下来,把精力和时间集中用于书法学习上,其他爱好为书法让路。因为专心于书法,坚持几十年,久久为功,创作水平有所提高,先后加入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过多次个人书法展览。如果不做这样的“减法”,钓鱼打球下棋都想学,必然一事无成。
八、委屈忍让天地宽。在职场中,有没有从未受过批评、指责的人?没有。有没有从未受过误解、委屈的人?也没有。我工作几十年,被领导批评的次数并不少,即便真诚、尽职、用心,但被领导误解的次数也很多,遇到这种情况,情绪也很不平静,也会好多天伴随着苦恼。但我更多的是忍耐,用内心的淡定承受这些委屈。许多委屈,比如那些一次次遭受的批评指责,过了一段时间,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领导理解了,问题真相明白了,雨过天晴了。在非原则的情况下,委屈自己,忍让一时的不快,也是一种修养。只要不是个人品德问题,违纪违法问题,我们应有一种正确的对待委屈的态度,多些理性,多些忍耐。日常生活中,同样也需要如此。逊他人三分,或者说是委曲求全,并不是失德。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故事妇孺皆知,故事的实质是传扬韩信大智大勇背后的能屈能忍,真正的清醒和细致。清代的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与他相关的有一个“六尺巷”的典故,几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很能说明忍让的品德修为。张英的儿子叫张廷玉,也是内阁辅臣,历史上称他们为父子宰相。这与他家的家风应该有很大关系。我年轻时气盛,有一次到商店购物,竟与态度不好的营业员争吵起来。回想起来,还是当年不够稳重,缺乏忍让心理的缘故。近些年,每当我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时,总是退让三分,既不与他人争理,也不与他人争利,把吃亏看作是一种必要的付出,当做一种福份,换来的往往是平和安好。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做下级时的委屈体验,当我担任领导之后,经常换位思考,多关心理解尊重下属,平等待人,很少发怒;如此,工作做起来了,大家又心情舒畅,没有结怨。有人说这样做领导,在职工面前没有“神秘感”,形不成权威,无威严,我不敢苟同。我倒宁愿做这样无权威、无威严的领导。
九、没有哪份光环是非你莫属的。有的朋友很优秀,也很努力,但机遇并没有垂青他,便埋怨世道的不公,牢骚满腹,沮丧消沉。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份光环一定是属于你的。我以为,认真做事,读书向上,品德端正,心底明亮,坦然从容,即使一时没有得到满意的回报,仍应把自己看作是一种成功者,任何时候都不会后悔。我经常读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年代文学作品选》,发现许多先贤德才兼优,但人生很悲摧,完全出乎正常道理,令人惋惜。如汉代的贾谊、唐代的王勃、宋代的秦观、明代的唐寅、清代的曹雪芹,等等,他们人生的幸福指数并不高,遭贬谪、受打击、遇不幸、陷潦倒,命运好像在专门折磨着他们。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许会错过一些机遇,遭受一些不幸,因多种原因没有实现理想的人生价值,但与贾谊、李贺他们的挫折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能这样想,我们就会感到自己并非一名不幸者,生活并没有亏待我们。
世界上没有两个观点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经历的事不一样,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接受的教育、读的书不一样,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观念。但在每个人面前,无论多么不同,纯粹的人格、高尚的灵魂、文化的滋养、幸福的人生,却是共同向往的。我羡慕年轻人的青春年华、蓬勃朝气,更乐于看到、感受到并尊敬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理性的思考、扎实的奋斗、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025年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