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小技巧,一篇全搞定

 

2020 年 11 月7 日,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这预示着秋收季节已经过去,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

 

 

进入寒冷的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为了预防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神全面入手,才更能达到效果。
 
下面一起来看看立冬后养生要注意什么吧。
 
 
 
预防「五寒」
 
 

 
1. 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
 
2. 防颈寒 穿立领装挡风寒
 
穿立领装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
 
3. 防肺寒 喝热粥散寒
 
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喝热稀粥后上床盖被,出小汗而愈。

4. 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及膀胱经和固精益肾。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 50 - 100 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5. 防脚寒 常足浴
 
足浴要注意:
 
① 温度,水温最好 40℃ 左右;
② 深度,水淹没踝关节处;
③ 时间,每次浸泡 20 - 30 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
④ 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 2 - 3 分钟。

 

 
 
 
谨防 4 类疾病
 
 
1. 心脑血管病
 
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死。
 
要重视防寒保暖,可服用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
 
2. 脑中风
 
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
 
预防一要防寒保暖;二要适当补充营养;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

 

3. 慢性支气管炎
 
冬季是多种慢性支气管炎易发或复发的时期,所以,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支气管哮喘的病人,要特别注意防护。
 
要根据气温变化添加衣物,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
 
4. 皮肤病
 
立冬过后,银屑病、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进入高发季。
 
冬季容易使人体肌肤干燥缺水,皮肤受刺激很容易发病。皮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别随便抹药。
 
 
 
饮食养生
 
 
立冬后,要少食生冷,宜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缺乏。
 

1. 红薯

 

 

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C,具有补虚乏,健脾胃、强肾阴及暖胃、益肺等功效。
 
2. 白萝卜
 

 

白萝卜含有较多维生素 C,一定量的钙,对调理脾胃作用非常大。对冬季常见的消化不良、扁桃体炎等疾病有辅助作用。
 
3. 大白菜
 
 
性味甘平,具有疏风解表、润肺止咳、清热去烦、调理胃肠、通利小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效。
 
大白菜是我们冬天经常吃的蔬菜,因为它在冬天成熟,又很新鲜,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在空气特别干燥的秋冬季,多吃白菜可以起到护肤和养颜效果。
 
4. 莲藕
 

 

把莲藕煮熟了吃可以很好的暖身体,莲藕也很适合煲汤,煮熟了吃可以补心益胃,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与红枣同食,则可补血、养血。和肉一起煨可以调养脾胃。

 
5. 羊肉
 
 
冬季进补的目的,就是要养护人体的阳气。羊肉就符合这样的进补原则,寒冬吃过羊肉,冰冷的身体就会立刻温暖起来。
 
 
 
运动养生
 
 

 

晨练别起太早,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
 
立冬后,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
 
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到见太阳才运动。以身体微热最为适宜,不可像春夏锻炼一样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