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魅力 | 苏北琴书:琴音传承 声声不息

新年伊始,在沂涛镇古楼春文化广场上,一场苏北琴书文艺惠民专场演出吸引了数百名群众。苏北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文效和他的团队一边敲着扬琴,一边在坠胡的伴奏中演唱着苏北琴书经典剧目《沈垫肩的故事》,通过响亮地道的方言唱词,讲述百姓争颂的“沈垫肩”,即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沭阳治水惠及万民的故事,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喝彩声。

苏北琴书是苏北地区传承百年的一个民间文艺曲种,又称打蛮琴、打扬琴、打蛮船等。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传统独角戏,即一个人手拉坠子、脚底踩着独脚梆子,手脚协调联动,口中喊唱着要唱的唱词,进行独角表演;其次就是男女搭配表演的鸳鸯档,类似东北的“二人转”;再就是一人敲琴打板子喊唱,配有三弦、二胡等,三四个人配合表演。这一苏北地区的文化艺术瑰宝,植根于苏北地区广大农村,深受人民群众亲睐。每次演出锣鼓哄场后,悠扬的琴声响起,柔和悦耳的女角唱腔开场,很快就能聚集起很多观众。老年人温故着过去“听书”的美好记忆,年轻人感受着这一文艺表演形式的新奇,个个留连忘返、驻足品听。

作为沭阳苏北琴书协会会长的吴文效是沂涛镇沈集村人,17岁便投师潘洪德先生学唱苏北琴书。天资聪颖、勤奋努力的他很快就学有所成,先后加入县曲艺家协会、市曲艺家协会和省曲艺家协会。曾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宿迁市“先进曲艺工作者”、宿迁市“十佳文化人才”等。

悠扬琴声,传承一生。苏北琴书作为苏北地区传承百年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为了将这一传统曲艺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苏北琴书,吴文效可谓是呕心沥血、无私奉献。2018年,在沂涛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吴文效回到沂涛镇中心小学创办起了苏北琴书传习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触历史、陶冶情操。苏北琴书传习所为传承苏北琴书而创办,创办以来,吴文效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传承不辍。截至目前,传习所已培养学生174名。苏北琴书传习所也成为了沂涛九年制学校的“特色教育”,正所谓:苏北琴书唱人间真情、万家灯火,品百年沧桑、与时光共舞;沂涛学校传百年非遗、曲艺瑰宝,谱时代新歌、伴特色齐飞。

如今,学员已经能够登台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我决心把苏北琴书传承于世,让这一苏北民间瑰宝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是吴文效的梦想和目标,也是他执着付出的动力!

为了提供更加贴近民众、更加精彩纷呈的剧目,吴文效和创演人员在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反复打磨推敲,创作新作品,一个剧本经常要改几十次才能呈现舞台。“现在最难的就是创作,因为创作牵扯到人物、素材、音乐、演员唱腔、表演层次等多种因素,要想出精品,我们必须切身了解、亲身体验、反复排练,才能把这一个戏做好。”

除了表演《沈垫肩的故事》《李观宝投亲》《三阳关》《杨家将》等苏北琴书经典剧目外,为拓宽受众群体,吴文效团队紧跟时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琴书形式,将党的声音、好人好事、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琴书表演,创作了《党的辉煌历程》《赞沭阳》《老汉训子》《儿子劝母》《移风易俗好处多》《酒驾成祸》等多个剧目,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全县秸秆禁烧工作期间,吴文效团队用苏北琴书宣传秸秆禁烧,创作曲目《禁烧秸秆还我碧水蓝天》,并刻录成光盘,无偿赠予乡镇播放宣传。此外,吴文效团队还积极参与“琴鼓乡村行  非遗惠百姓”“送戏下乡进基层 文化振兴暖民心”“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地方特色十足的演出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也为苏北琴书厚植了理想的文化传承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