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宿迁》荐读|《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

 
荐读|《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
image.png

2022年8月19日,由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宿迁市政协组织共同编撰的《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在南京正式发布!

image.png

作为一本科普性文史读物,《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研究成果的空白,为宣传普及江苏文明起源提供了鲜活教材,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以及江苏文明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image.png

《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全书 27万多字,以“发现顺山集、走进顺山集、认识顺山集”三个章节,研究阐释顺山集遗址和出土文物,着力探寻江苏文明起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最早从宿迁大地上吐露的江苏文明曙光。

image.png

第一章节:发现顺山集

发现顺山集,全面介绍了从遗址发现、考古发掘到顺山集文化命名的过程。

顺山集文化
 
 

1962年,南京博物院组织了对洪泽湖周围的泗洪、泗阳等县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49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首位发现顺山集遗址的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在调查报告中写到:“要抓着机会,找到典型,及时做宣传,有实证,群众便于理解,要耐心以历史故事题材做宣传。群众是爱乡土的。爱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

image.png

 

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京博物院再次进行实地考察,认为遗址可能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环壕聚落。

image.png

 

2010—2013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宿迁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对位于泗洪县梅花镇的顺山集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挖掘,由此揭开江苏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也将江苏文明史推前至少1600年!

image.png

顺山集遗址先后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任院长李伯谦题词“顺山遗址 文明之光”。

image.png

第二章节:
走进顺山集

走进顺山集,就是走进一段灿烂而独特的远古文明!

 
 
 
 
 
 
 
文史专家、执行主编 马志春

 

image.png

出土的一些文物和遗迹,充分印证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比如在我们顺山集文化韩井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稻田,发现了距今8500多年前的炭化稻。充分印证了我们宿迁是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泥塑面具、鹿角器,装饰有乳钉、镂钉、刻划纹等饰样,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开始追求精致的生活。

image.png

《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诸多从实用之物到审美承载的陶器器皿和生活用具,这些都表明,这里曾活跃着的先民在在河畔的家园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

image.png

第三章节:
认识顺山集

认识顺山集,生动解读了顺山集文化是江苏文明之根,是淮河文明之源,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过渡带,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点,从而印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image.png

“顺山集遗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的编撰,也将江苏文化名片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image.png

作为江苏文明的肇始,想要读懂江苏的您,一定要了解《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这本书,在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让八千多年前江苏先民创造的、陈列在江苏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image.png

制作:谢康 齐娜娜 

编辑:方正

审核:苗苗  倪娜

监制:薛胜宏  朱颖

总监制:胡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