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气温攀升,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野泳暗藏致命危机,是极大的安全隐患。江苏省疾控中心提醒,家长要做好监护,不让孩子独自在无安全保障的水域逗留。溺水认知有哪些误区?自救与他救如何进行?这些要点需家长牢记并教给孩子。
视觉中国
三大误区!
误区01.孩子溺水会扑腾、叫喊
真相是:溺水时无法呼救,溺亡都是悄无声息的。
许多人因为对水的“无知”,导致孩子错失生存机会。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孩子溺水会扑腾、叫喊,一般情况下,人溺水时会紧张,肌肉变得僵硬,喊不出来,根本无法挣扎和呼救,可能是站着不动,或低头在水下保持静止,溺亡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如果孩子游泳时出现这些状况,很可能已经溺水:
头倾斜低于水面,嘴巴在水面上下浮动;
嘴张开,头向后仰;
眼神空洞,无法聚焦或双眼紧闭;
头发遮住面部、额头或眼睛;
没有踩水动作,身体直立于水中;
呼吸急促或痉挛;
身体垂直,像在爬一个隐形的梯子。
有其中任意表现,请立刻施救并拨打120。
时间就是生命,溺水30秒是拯救的黄金时间,其间还有急救4分钟的机会!如果溺水超过8分钟,别说孩子,成年人也回天无术。
误区02.溺水只会发生在野外
注意: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溺水。
除了会发生在河边、池塘、湖区、水库等户外,游泳池及家里看似普通的脸盆、浴缸和水池都是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
尤其对于年幼的小孩,水上乐园、小池塘、小溪、水坑等都是危险水域,以及家里的浴盆、浴缸,只要水位没过婴幼儿的高度,都有潜在的危险,洗澡、玩耍时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装水时,小孩一头栽进去就容易出事……
另外近年游泳池里发生溺水的案例也特别多,且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即使在正规游泳池,也要有所警惕,做好安全措施,牢记游泳安全做法。
误区03.会游泳的人,就不会发生溺水
真相是:切勿以为自己会游泳,在水中就很安全!
据了解在溺水者当中,有不会游泳的人,也有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会游泳的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等现象。
游泳遇到意外抽筋、陷入漩涡、被水草缠住等情况,应当一面呼唤他人相助,一面设法自救。常见的是小腿抽筋,这时应做仰泳姿势,用手扳住脚趾,小腿用力前蹬,奋力向浅水区或岸边靠近。
孩子游泳,家长一定要全程陪同!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会自救、会施救
发现溺水,科学施救同伴溺水,切莫贸然下水救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请一定告诉孩子!
如果一起的伙伴发生溺水情况,切莫贸然下水救人。第一时间要大声呼叫,派出一人去寻求大人的帮助,不能手拉手施救!落水者力大无比,稍不留神就会被溺水者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
科学自救:
一旦遇险,保持镇静,屏住呼吸,踢掉鞋子,放松肢体,尽可能使头部后仰,口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注意抓住水中漂浮物。当救援者出现时,不要惊慌抓抱救援者,听从救援者指挥。
安全施救:
遇到溺水者,首先保持冷静,可采用“叫叫伸抛法”进行救援。
第一个“叫”是大声呼救;
第二个“叫”是拨打急救电话;
“伸”是若有竹竿等物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伸给溺水者;
“抛”是可抛掷漂浮物如救生圈、泡沫块等给溺水者。
切记,不要贸然盲目下水施救,以免发生次生事故。
正确急救:
先检查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与杂草;
如果无呼吸与心跳,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
如果有呼吸心跳,让溺水者侧身,便于呕吐时,及时清除呕吐物。
不要进行任何控水或倾倒体内积水的做法。
预防溺水,家长如何做?
有效看护:当孩子在水中或水边时,家长应做到“不分心、不间断、近距离”。若无法亲自看护,应委托可靠的成年人代为照看,切勿交给未成年人。多人看护时需明确指定看护人。
消除隐患:定期检查并清空家中的蓄水容器,可用加盖子、安围栏、装门栏等方法,将水源与低龄儿童隔离。
安全教育:选择有资质的游泳或玩水场所,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学会自救和施救。教授学龄儿童基本的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从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防护装备:选择专业的游泳漂浮装置,进行乘船等水上活动时,务必为孩子穿戴救生衣。
关注天气: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避免带孩子前往水边或进行水上活动。
减少儿童溺亡,是学校,社会及家长不可避免的责任。每年暑假,学校必定三令五申禁止孩子玩水,防止溺水。家长作为监护人,暑期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多。切记将“监护”二字落到实处。别等到悲剧发生,再抱头痛哭,为时已晚!
来 源丨交汇点
编 辑丨张晨红
审 核丨凌 子 驰 骋
终 审丨王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