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沭阳籍作家池墨《故人、故园、故土》出版

近日,宿迁市沭阳县作家池墨的散文集《故人,故园,故土》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故人,故园,故土》,作者以生他养他的故乡为创作背景,以故乡的历史人文和地理风物为依托,对故乡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以及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挖掘,用文字勾勒了苏北乡村的历史风貌,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情、乡恋和乡愁。作者以古喻今,借物言志,在书写的历史人物中,既有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伟气势,也有一代美人虞姬“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百转柔肠;既有一代烈女胡仿兰为放足而献身的悲壮历史,又有左联作家王洁予追求革命的红色步伐。在对家乡的文化遗迹挖掘中,既有流经千年的悠悠古沭河,又有因一代军神韩信而得名的韩山;既有一代文豪袁枚的手植紫藤,又有新建的沂河淌油菜花海;既有“一门三进士”的胡家花园,又有重建的南城门迎薰门。作者用文字反映了家乡之变,歌颂了家乡之美,抒发了对家乡之爱。在故人、故园、故土的赞美之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人、故园、故土的深厚感情。本书分为故人、故园、故土三辑。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内容简介

 

 
 
《故人,故园,故土》,作者以生他养他的故乡为创作背景,以故乡的历史人文和地理风物为依托,对故乡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以及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挖掘,用文字勾勒了苏北乡村的历史风貌,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情、乡恋和乡愁。
作者以古喻今,借物言志,在书写的历史人物中,既有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伟气势,也有一代美人虞姬“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百转柔肠;既有一代烈女胡仿兰为放足而献身的悲壮历史,又有左联作家王洁予追求革命的红色步伐。在对家乡的文化遗迹挖掘中,既有流经千年的悠悠古沭河,又有因一代军神韩信而得名的韩山;既有一代文豪袁枚的手植紫藤,又有新建的沂河淌油菜花海;既有“一门三进士”的胡家花园,又有重建的南城门迎薰门。
作者用文字反映了家乡之变,歌颂了家乡之美,抒发了对家乡之爱。在故人、故园、故土的赞美之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人、故园、故土的深厚感情。本书分为故人、故园、故土三辑。
 

作者

简介

 

 

池墨

    池墨,江苏沭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副秘书长,宿迁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沭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忽然花开文学网创办人。在《中国企业报》《法制周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曾辟有专栏。著有《相见不如怀念》《故乡深处的草垛》《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鱼跃于渊,有鸟高飞——生活在<诗经>里的动物》等。曾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九十年代文学艺术新作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九届“漂母杯”散文类优秀奖、沭阳县第二届紫藤文艺奖铜紫藤奖等奖项。

 

图片

02 

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自序

        

 
 

向上滑动阅览

自序:
故园,故土
 

 

 

当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他的落脚点就成为他的出生地;他生活成长的地方,就成为他的家园;当他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后,这个曾经叫家园的地方,就成为他的故园,他脚下的那片土地,就是他的故土。
家园也叫家乡,故园也叫故乡或者故土,那里的人们,就叫故人。
故园,这是一个让多少游子无限思念无限牵挂的地方;故土,这是一个让多少游子魂牵梦萦毕生依恋的地方;而故人,则那么让人熟悉那么让人亲切那么让人难以忘记。
我的家乡沭阳位于江苏北部,历史上备受水患侵扰。因为连年遭遇水灾,造成土地贫瘠,民不聊生。而沭阳,在历史上也就有了“洪水走廊”之称。
沭阳的水患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应该归功于新沂河的修成。
为了根治沭阳的水患,当时的江苏省政府——苏北行署决定于1949年冬开始修筑新沂河,经过当地干群数年的奋战,一条宽阔的新沂河终于横卧在苏北大地上。从此,沭阳摆脱了“逢雨必涝,逢水必淹”的窘境。新沂河修成以后,沭阳再也没有发生重大水灾。新沂河虽然历经多次高流量行洪,但是均能够安然度汛,虽然有时候也险象环生,但是大堤最终安然无恙,保证了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的进程无人能够阻挡,昔年的洪水走廊变成了今天的花木之乡。沭阳也由过去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板材之乡、花木之乡、花木村、花木城、电商镇、电商村……这些经济符号,意味着沭阳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的里程碑,沭阳人民终于由过去的食不果腹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好日子。
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文化的繁荣。在抓经济的同时,挖掘历史文化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虞姬生态园、梦溪植物园、虞姬纪念馆、吴印咸故居等成为一张张历史文化名片。这些历史文化符号,增加了沭阳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些生活在沭阳大地上的先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时至今日,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模糊,但是,他们的名字却越发清晰。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沭阳才多了几分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厚重。
故人,无法忘记;故园,刻骨铭心;故土,魂牵梦绕。将他们的足迹记录下来,将家园之美展示在世人的眼前,成为我的夙愿。所以,也就有了这本《故人,故园,故土》。这本书的地域痕迹比较明显,地域文化比较浓厚,地域感情色彩比较突出,所以,它的可读性和阅读范围,也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这是遗憾之处。不过,这本书还是给了读者了解沭阳这座城市的机会,对于想走近沭阳、了解沭阳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帮助。
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在我们的人生中,故人,故园,故土,总会给你留下点什么,让你魂牵梦绕,无法释怀。这是一种故乡情结,在对家乡的热爱中,往往也透露着一种淡淡的乡愁。
让人遗憾的是,还有很多历史人物值得书写,还有很多历史典故值得分享,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值得发掘,但是却没能为它们留下文字,不过这也让我有了继续写作的动力。
 

图片

图片

04 

 《故人,故园,故土》

节选

 
 

向上滑动阅览

 

科学泰斗沈括

 

 

 
江苏省沭阳县自西汉设置县治以来,经过了无数的主政者,他们当中既有爱民如子的好县官,也有不顾人民死活的酷吏;既有真心实意为民谋福祉的主政者,也有一心只为自己仕途着想的投机客。不管这些主政者主政时有什么想法,他们的名字,都必然被标注在沭阳的历史上。
汗青史上丹心照,功过自有后人评。沭阳自西汉建县至今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主政者能够为民谋福祉且能够青史留名的有很多。比如,明朝,知县徐可达对沭河进行疏浚,设立粥厂赈灾救济灾民;知县杜可心去除苛政,赈灾救民。清朝,知县魏正心减轻农民税赋;知县张奇抱捐献自己的俸禄,修建学校;知县万叶封为治理沭阳水患,先后加固前沭河扎下至十字段大堤。为了畅通泄洪,先后开挖两条排涝河,这两条河被称为东万公河和西万公河,就是以万叶封之姓而命名;知县陆鸿逵为民请命,越级奏请停征官赈,因为忤逆上司,被上级革职,沭阳人民感其恩德,集资为其建立生祠,这在沭阳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沭阳的历史上,不乏勤政爱民的清官、好官,但是,他们的影响均不及沈括,究其原因,估计也是因为他们的名气不及沈括。沈括不仅官至二品,而且还是著名的科学家。就如同黑夜里升起了皎洁的月亮,群星的光辉自然就会变得黯淡。但是,他们都是心系沭阳民众、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从沈括的出身来看,他是一位“官二代”。但人家这个“官二代”也不是白当的。沈括的家族有仕宦基因,其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出生在这样的官宦之家,沈括自然遗传和继承了先辈的优秀基因,通过自学,最后也考上了进士,被授扬州司理参军,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别看沈括身世功名显赫,但他与沭阳结缘出任沭阳主簿时,完全就是一个官场“小白”,而且,沈括能够在沭阳为官,还是继承得来的。其原因是沈括的父亲沈周病故,朝廷照顾沈括,就让他到沭阳做了主簿。沈括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官。
你看,生于官宦之家多么优越,沈括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主簿的位置,这在今天,可是很多人做梦都想不到的美事。不过,人家沈括虽然属于继承做官,但他也不是不学无术之徒,不像有的“官二代”,纯粹是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不为非作歹给他老子找事,就算对得起他当官的亲爹了。而沈括不同,沈括自幼就热爱学习,好学上进,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好学上进的爱国少年。及至青年,沈括更是满怀抱负,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才学,施展抱负,为朝廷为百姓干一番大事业。
沈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此时,沈括刚满二十岁。青年丧父,也算是人生一大不幸了,何况沈括刚刚进入青年阶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刚刚拉开序幕,就遭遇了严重的家庭变故,失去父亲的沈括自然是悲痛不已。按照古时旧俗,父母离世后,儿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沈括自然也不例外,从1051年到1054年,沈括哪里也去不了,就在家为父亲守孝。在此期间,沈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再一次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也为日后成为科学家打下了基础。
1054年,沈括为父亲守孝三年期满,意味着自己可以闯荡江湖了。此时,皇帝一道谕旨,将沈括扶上了马。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历史上的沭阳曾多次隶属于海州。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今天的海州则是连云港市的一个区。
不费吹灰之力,沈括就获得了沭阳县主簿这个职位,在今天,可以说让多少人羡慕不已。与那些为了考取功名挑灯夜读,连年赶考的学子相比,沈括无疑是幸运儿。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中央机关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负责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是一个文职。宋时一个县的主簿,为知县佐官,辅助知县处理一县事务。用现在的话来说,一个县的主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办主任或者县长助理。但沈括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从而让自己名留青史。
据《沭阳县志》记载:“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知县缺,委任主簿沈括临时主政。”也就是说,沈括子承父职到沭阳任职,但是知县空缺,上级就委任身为主簿的沈括来负责处理全县的事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持工作。沈括不是知县,但是却承担了知县的职责,其实相当于当上了知县。而沈括执掌全县大权后,也不辱使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废除了苛捐杂税,减轻了沭阳人民的负担。沈括此举,自然受到了沭阳人民的欢迎。
《沭阳县志》记载:“沈括废除苛政,率民疏浚河道,修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余顷。”这也是《沭阳县志》对沈括功绩的记载。而沈括在沭阳除了废除苛政,最大的贡献则是治水。
沭阳历史上多水患,沭阳人民饱受水患之苦。
民不安则官难安。治理沭阳水患也成为历任沭阳主官的首要任务,沭阳在历史上之所以成为穷县,就是因为饱受水患的侵扰,地无产出,民不聊生。这种局面直到1949年以后,开挖最大的泄洪河道新沂河,才算彻底解决了沭阳的水患问题,沭阳人民才彻底告别了过去备受水患困扰的艰难生活,真正进入了安居乐业的时代。
针对沭阳的水患,沈括采取的对策是疏浚河道,修筑渠堰对河道进行清淤,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同时修筑河道堤防,提高河道防洪能力,防止河水倒灌农田。这种治理手段在今天仍然被采用。新沂河采取的就是开挖拓宽河道、修筑提高大堤的方法,来增强河道的泄洪能力的。新沂河的开挖,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沭阳的水患问题,沭阳人民从此安定下来,不再受水患侵扰之苦。
在沈括的带领下,沭阳人民出人出力,对淤塞河道进行清淤治理,修筑提高了河堤。按照县志“修百渠九堰”的说法,沈括疏浚了沭阳县内大量的河道,修筑了大量的河堤。百渠和九堰当然不是实指,而是一个虚数,用来形容疏浚河道、修筑河堤之多。但是,“得上田七千余顷”则应该为实指。在沈括的治理下,七千余顷备受水患侵扰、颗粒无收的农田,成为盛产庄稼的良田。但遗憾的是,沈括随后被一纸调令调走,到其他地区任职。
嘉祐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宁国县令。在宁国,沈括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等书籍文献。
如果沈括安于现状,做一个地方官,完全没有问题。沈括有鸿鹄之志,虽然子蒙父荫,做了主簿,后又升任知县,但是,沈括志不在此。登上更高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才是沈括的心之所向。
为此,沈括一边做官一边潜心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科举及第,为自己光明正大地谋取一官半职,因为这样自己才有底气,在同僚面前才有脸面,否则,沈括一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毕竟,科班出身才根正苗红,底气才最硬!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参加考试,考中了进士。次年,沈括被授扬州司理参军,负责一州刑狱。治平二年(1065年),经淮南路转运使张蒭推荐,沈括被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并在闲暇研究天文历法之学。从此,沈括进入了京城,开启了新的仕途之路。后来沈括参与熙宁变法,深受王安石的器重。
沈括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在科学方面的贡献。比如,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而沈括精确地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沈括还预言,石油在后世将得到广泛应用。这是沈括在一千多年前从科学的角度作出的预言,而今天,石油在全世界得到开采,并广泛得到应用可见,他是多么伟大。
沈括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司天监的职能为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史馆检讨掌管编纂史籍;三司使掌管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这些都是文职。但沈括也担任过武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由此看来,沈括不仅精文,而且善武,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
沈括精通数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过司天监、三司使,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科技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是一个科技型、学者型、全能型官员。沈括在沭阳从政短短几年,因为年代久远,其在沭阳的从政经历并无太多的史料考证。沈括后来的仕途,与沭阳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对沭阳所做的贡献很大,深受沭阳人民的爱戴。直到今天,沭阳还有很多沈括的印迹。比如沭阳县老城区建有沈括桥,东部城区建有梦溪植物园。20世纪80年代,沭阳县政府在人民路与上海路交叉路口,设立了沈括像,用来纪念缅怀这位历史上为沭阳治水做出巨大贡献的官员,这无疑是沭阳历史上其他官员无法享受到的殊荣,除了沈括,再无别人。
而我也相信,沭阳是沈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地方,因为沭阳是沈括从政的第一站,是他仕途的始发地。正是因为在沭阳的不俗表现,沈括的能力被上司发现,得到了上司的褒奖。而随后沈括在自己的努力下,通过自学考试,考中了进士,依靠自己的实力再次踏入官场,甩掉了“子顶父职”的帽子,这让沈括从此挺直了腰杆,在官场交际中充满了底气。
沈括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底气十足光明正大地坐上了官员之位,继而因为表现不俗受到上司推荐,进入京城为官。沈括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从最开始的沭阳县主簿到县令到参军,再到一步一步走到了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位上。换句话说,沈括是从基层干起的,他从基层一直干到中央,既有基层工作经验,也有在中央从政的履历,是一个实干型官员。沈括的才能加上他的鸿鹄之志,注定不会平庸一生,他在科学研究以及官场上大放异彩,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
在沭阳的历史上,沈括犹如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光芒让历朝历代的执政官员黯然失色,可谓是彪炳青史。沈括虽然不是沭阳人,但是,他却是沭阳的骄傲,沭阳是他的官场第一站,也是他开始施展抱负的地方。沈括在沭阳从政虽然比较短暂,但是,他在沭阳废除苛政,疏浚河道,惠及众多百姓,因此深受民众爱戴。沈括用真才实学,为民众造福,在沭阳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因此他的名字,也在沭阳的历史上熠熠闪光,一直被人铭记。

 
来源:力扬悦读会
编辑:胡亦涵
责编:陈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