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井”的自述:八十年前的甘泉,流淌至今的初心

我是一口井,一口坐落在泗洪县孙园镇张塘社区的老井。青砖围砌的井台被岁月磨得温润,井绳勒出的凹槽里,藏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记忆。今天,人们仍叫我“爱民井”,这三个字,是对那段红色历史的最好见证。

 

微信截图_20250707174411.png

 
 

1942年春,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敌人的重重包围与严密封锁,张塘村唯一的一眼土井坍塌,行政公署驻地张塘村唯一的水源丧失,百姓饮水困难。看到如此揪心的一幕,时任中共淮北区委副书记兼淮北行政公署主任的刘瑞龙决定修建一眼新井来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确定方案的第二天,刘瑞龙亲自带领行署机关干部和村民到20里外的小柳山采石头,每天用牛车来回两三趟运送。刘瑞龙请来石匠修凿石块,自己则带领群众清理老井塌砖,掏挖井槽。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苦干,一眼40米深的新井修建成功,老百姓把此井称为“爱民井”,我便由此诞生。 

 
 

 

微信截图_20250707174417.png

 
 

从那天起,我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清晨,老乡们提着水桶来挑水,总能遇到帮着打水的战士;傍晚,战士们训练归来,趴在井边喝口水,就着井台歇歇脚,听老乡们讲村里的新鲜事儿。我记得战士们帮老乡挑水时湿透的军装,记得老乡们给战士们送饼时慈祥的笑容,这段军民鱼水情,始终镌刻在了我的青砖里。

 
 

 

微信截图_20250707174422.png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静卧在孙园镇淮北烽火·爱民井红色文化园里的泥土深处。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早已通了自来水,但人们总爱来井边看看,老人们给孩子们讲当年挖井的故事,年轻人在这里感受艰苦的抗战岁月,他们听着我的故事,就像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里最温暖的记忆,也懂得了“爱民”二字的深刻含义。

 
 

 

微信截图_20250707174422.png

 
 

这泥土之下,我仿佛听见了潺潺的地底水脉在奏响一支永恒不息的歌,一支见证了军民鱼水情,见证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信仰与传承的歌,其声喧哗,其泽悠长......

我是一口井,一口流淌着甘泉的井,更是一口传承着抗战精神的井。只要我还在,那段峥嵘岁月和不忘初心的精神,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通讯员 | 荀宇卉

编辑 | 赵梓婕

审核 | 驰骋

终审 | 王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