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暑期档爆红:别让这3大教育误区,拖垮我们的孩子

这个暑假,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可谓全网爆火,得大家泪齐
 

图片

 (图源网络,文章有部分剧透,介意的书友可先观影~)
 
影片中,为了养出一个符合期待的优质娃娃,身价百亿的父母给儿子马继业打造了一个贫穷的假世界。
 
当谎言在一个个笑料中被戳穿,马继业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崩溃......
 
 
就像有句影评说的:演的是剧情,不知道多少人从中窥到了自己的人生。
 
持续走高的票房,也许不是为了笑点,而是为了抱抱童年的那个自己。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爸爸推着你走,能走的更远。
 
生活中,我们多少人身上都有马继业的影子?从小被父母安排好一切,照着他们的轨道去走,印出他们想要的模子。
 
殊不知,那些过时的“真谛”,恰恰是教育最大的误区。
 
图片
 
图片
 
影片伊始,主角马继业瘦瘦小小一只,脸上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每天跑5公里上学,做起家务异常熟练,给奶奶按摩乖巧懂事。
 
这样的场景,我相信所有穷养长大的小孩都似曾相识:
 
一句“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简直是最大噩梦来源。
 
电影中马家一家四口,一个月的花销不到1000块,还全都是几块、几十的零钞。
 
家庭用水要靠水龙头一点一点地滴,连看书的光也是昏黄昏黄的。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马继业有着所有小孩爱玩的天性,也有着穷养出来的小孩才能共情的自卑:
 
羡慕同学用ipad玩切水果,想试着玩玩,结果却被怼:你没玩过,可别玩坏了。
 
为了攒钱给爸爸马成钢买皮鞋,只好每天去捡矿泉水瓶,结果被同学霸凌、嘲笑;
 
小小年纪本来是自尊心很强的时候,却处处为家里省钱;
 
以为可以退换的ipad退不了,在手机店捧着哇哇大哭……
 
 
图片
 
似乎所有穷养的小孩都有这样无数的辛酸场景,成长的每一步轨迹都像是蜗牛背着沉重的壳。
 
而问题在于,穷养真的对孩子好吗?
 
心理学专家贺岭峰曾说:穷养富养,本质上都是家长自我欲望的投射。
 
刻意的穷养和富养,都会破坏孩子成长的天然性。
 
任何一个谎言,都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影响,让他在成年后努力寻求弥补。
 

有位青年作家曾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

 

从小,母亲就一直在跟他哭穷,他每次伸手要钱都要鼓起巨大的勇气。

 

因为每每如此,母亲就会拿出家里的工资存折:“你瞧,家里的总收入才2000块,你要是乱花我们一家还怎么活下去?

 

在母亲一遍遍的强调下,他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哪怕他后来长大了,发现母亲给他看的一直是张旧存折;哪怕靠自己挣了钱,他也不敢乱花,总是拮据度日。

 

后来有次,他再也受不了一切,崩溃大哭向母亲哭诉时,母亲才明白,原来自己带给儿子这么大的伤害。

 

可是,伤害既成,伤疤永恒,哪怕有母亲的道歉,自己也没法和自己和解。

 

那段贫穷的岁月,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成为永远。

 

图片
 
穷养式教育最可怕的就是,让孩童丧失了最原始的自己。
 
这样的孩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乖巧的,但有谁能读懂他们内心的苦涩?
 
不管什么东西,总爱买最便宜的。
 
习惯性讨好别人,最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贫穷,是不得已的下下策,养成一些好的品格,是在困境中不得已的反抗。

 

因此缺失的东西,却一辈子也弥补不回来的伤痛和贫瘠。

 

图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活中,为了这句话,多少父母没苦硬吃?不仅自己如此,也逼迫孩子如此。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继业贪玩买来的平板被故意毁坏,被教导要自己赚钱补上空缺。
 
于是,他只能一边节省伙食费,一边四处捡矿水瓶卖钱。
 
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遭遇了校园霸凌,被同学嘲笑是“捡破烂的”,捡来的瓶子被大家丢了一地。
 
而在监视器后面目睹了一切的马爸马妈,却始终没有阻止这些行为。
 
因为他们觉得,这恰恰是锻炼孩子的机会。
 
无独有偶,当马继业展现在长跑上面的天赋,被体校教练选中。
 
爸爸马成钢却刻意往孩子腿上涂了麻药,让马继业的想法再一次落空。
 
图片
 
总有父母觉得让孩子小小年纪吃苦,是在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
 
殊不知在孩子幼小的年纪里,他们对苦难的理解是空白的,但苦难留下的痕迹,对他们却几乎是永恒的。
 
就像考上高中的马继业,会对着练习长跑的同学满眼期待。
 
年少不可得之物,会成为一生之缺憾。
 
更要提这种无端的苦难,对人造成的心理打击。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做了一项经典的实验。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而狗被关在笼子里,根本逃脱不掉。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痛苦却逃脱不得。
 
最后,只能接受,只能听天由命,在还没电击时就开始倒在地上呻吟颤抖。
 
图片
 
这样的后果,就像马继业在课堂上的可笑发言:
 
他觉得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巨大的造物主操纵的,如果他有一步不符合上苍的想法,他就会遭遇惩罚。
 
因为他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在生活中遭遇莫须有的“电击”。
 
心理学上,这就叫做“习得性无助”:因重复失败或是惩罚,而听任摆布,予取予求。
 
苦难式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孩子强大的承受力,但是也会造成心理的麻木。
 
终其一生,他会认定自己该是这样糟糕的、痛苦的,他无法改变。
 
而面对苦难,李玫瑾教授这样说过:
 
首先应该教会孩子去逃,去避免,在避无可避的时候,才选择正面迎击。
 
要知道,苦难,并不值得歌颂。
 
值得歌颂的,从来都是那些不被苦难打倒的孩子。
图片
 
生活中,你一定听父母讲过这几句话:
 
“爸爸妈妈这么苦,都是为了你”
“不蒸馒头,争口气”
“你要是没有出息,爸妈走了都闭不上眼睛……”
 
愧疚式教育的恐怖之处就在于: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而人生从来不是赌局——
 
孩子一旦不成功,就会觉得是自己导致父母的不如意。
 
甚至不少孩子从小抑郁,会暗暗责怪自己:如果没有我,爸爸妈妈会不会活的更快乐一些?
 
图片
 
电影《抓娃娃》中,当着马继业的面,奶奶用番茄汁假装吐了血,教导他:“孩子,人无信,则不立”;
 
父亲马成钢故意拆了鞋子的线,在孩子面前一瘸一拐,只为激发孩子的愧疚之心。
 
更讽刺的是,影片中奶奶因为打篮球露出马脚,被安排“假死”。
 
望着奶奶安静地躺在棺材里,马继业哭得声嘶力竭,那一刻他的愧疚达到顶峰:
 
他没有为奶奶养老,也没有让奶奶看到他考上名校的那一刻。
 
而在场的主持人却说:“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
 
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然而,又多么现实。
 
还记得几年前看到一个新闻,几乎如出一辙:
 
一个女人骗女儿她不是亲生的,而是从贫困山区领养来的小孩。
 
只要孩子不努力,就是辜负了她的期望,对不起砸在她身上的资源。
 
不敢想象,那些年孩子有多么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个不留心就让养父母失望,生怕下一秒就被送回山区。
 
直到她考上名牌大学的古筝专业,母亲才和她道出了真相。
 
那一刻,女孩泪流满面,她不解道:妈妈,难道我是你的名牌包么?
 
图片
 
生活中,我们或许很难遇到这样极端的教育。
 
但我们终其一生,似乎很难躲避对父母的愧疚感。
 
尤其是一些小镇做题家,从天之骄子到沦落常人,第一个无法接受的就是父母。
 
但就像有句话说的:
 
我们终究要和父母完成精神上的告别,做到课题分离。
 
尊重父母的局限,尽好子女的本分,过好自己的日子,这听着自私,却是幸福的唯一解药。
 
图片 
影片的结尾,有两句台词让我们感慨不已。
 
一句,是父亲马成钢说:
 
“我给你铺好的这条路,你登上就是高峰。”
 
另一句,是儿子马继业说:
 
“可现在我要去找我自己的路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是自己手中的风筝,却没有想过其实他更想成为自由的风。
 
一如电影落幕时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有没有可能不经历这一遭?马继业他依然会成为一个优秀但是更加完整的人。”
 
父母子女之间,就像一场携手并进的游戏。
 
我们终其一生,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不是让他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人。
 
让树成树,肆意生长;让花成花,尽情开放。如此,就是最成功的园丁。
 
 
今日好书推荐
 

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是我们一生的修行,但也是一生的挑战。

如果你正在为育儿所苦恼,为孩子的成绩焦虑,

不妨读读樊登老师解读的《你好,小孩》~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刻免费听书

图片

 

内容出自: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 | 小旋

  审核 | 左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