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3月28日,宿迁经开区小学语文教科研中心组在青海湖路小学举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以多元素养展示、灵动课堂实践与深度专题讲座为主线,通过文学之美与教育智慧的碰撞,为春日的校园增添了一抹学术暖意。
本次活动汇聚区小学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各校骨干教师代表,特邀经开区古楚小学、洋河梅香街小学、宿豫区燕山路小学、宿豫高新区小学等联盟校教师代表共赴这场诗意的盛会。
“诗意阅读”学生成果展示,以年级为单位呈现完整体系,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阅读成长印记。
一年级开展童谣共读活动,二年级阅读实践活动,三年级开展“阅读+”读写结合训练,四年级文学创编实践,五年级构建整本书阅读指导框架,六年级探索跨学科融合阅读模式。
学校百位教师共同书写《绝句》粉笔字,这幅动态的“教育板书”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春意盎然,更凝聚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年级的同学们将古诗融入动感的节奏,用说唱表现出童趣的韵律!
二年级的同学们以“鸟”为引,用情景演绎鸟语花香。
三年级的同学们化身“寻花使者”,以诵读传情,演绎《寻花问诗》。
四年级的同学们带我们走进“月”的缱绻诗境。
五年级的同学们以歌声传唱离愁,以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倾诉别绪。
六年级的同学们用铿锵的唱诵《大风歌》,演绎刘邦笔下的豪情万丈。
秦老师执教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课,通过外貌、动作描写的细读,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刻画方法。课堂设置“读-品-写”环节:先分析文本描写手法,再迁移至人物片段写作,实现读写结合的创意表达。
罗婷老师执教《手指》,课堂清新活泼,以幽默方式引导学生“比”手指特点,渗透写作手法,实现品读与创意表达的有机结合。
张莉老师执教《囊萤夜读》一课,以品读促感悟,通过文言阅读启发求学精神,以创作促传承,设计故事分享活动培养创意表达。
仲梦梦老师执教《黄继光》一课,以品读促感悟,通过革命文学深化精神传承,以表达促内化,引导创意故事致敬英雄品质。
宿迁经开区小学语文教科研中心组成员、金鸡湖路小学副校长杨书涛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节课进行点评,他说,教学立足老舍语言特色,通过默读训练提升阅读能力。秦老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结构切入,由整体到局部解析“挺脱”意象,实现阅读策略与创意表达的融合。学生借鉴老舍笔法创作,完成“文本学习到写作实践”的转化,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宿迁经开区小学语文教科研中心组组长、青海湖路小学校长杨海燕对《手指》这节课进行点评,她说,教学以丰子恺幽默语言为特色,通过“三比”策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结合漫画与读写迁移,在解析时代背景中挖掘五指寓意,并启发仿写创作,实现审美与表达的双重提升,彰显文学育人价值。
教育的深耕,也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与理论的滋养,来自河南教育报刊社的侯琼雅编辑从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学术研究三方面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指导。在教学方面,应当紧紧围绕“规律+创新”。写论文时,关键在于具备新视角、新策略、新实践。进行课程设计,需要把案例与市场思维融合起来;利用AI赋能课堂管理,则能够突破传统的瓶颈。开展学术研究,要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方法避免偏差;发表研究成果时,要精准把握期刊需求,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教育创新,其本质就是让理论落到实处,实现实践的升华。
半日时光匆匆而过,但思想的火花已点亮了春日的课堂。此次活动让大家见证了文学阅读的灵动演绎,仰望了语文教育的星辰大海。宿迁经开区小学语文教科研中心组将以此为起点,不断增强教学创造,让创意的花朵绽放在教育的原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