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推广中小学学生营养餐、着力改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平衡膳食、解决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为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相关人员业务指导能力。11月10日,由市卫健委、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市疾控中心承办的全市中小学学生营养配餐培训班在宿迁市卫生健康委13楼会议室成功召开。各县区卫健局,教育局,市直、各功能区辖区中小学校校长、食堂负责人,市及各县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工作人员130余人参加。

培训班邀请了省疾控中心食安所戴月所长进行专题授课,通过营养计算、食谱设计、食谱评价与调整等介绍食谱编制和学生餐的营养配制。本次培训为促进学生膳食营养健康均衡奠定基石。


科学配制。各学校食堂及供餐单位应遵循“科学营养、安全卫生、质量兼顾”的原则,制定食谱时应考虑学生年龄及性别等因素,要满足人体能量与营养素的需求,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学生餐营养指南》(WS/T 554—2017)标准。
合理配餐。在满足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和营养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食物同类互换,做到食物多样,适时调配,注重营养与口味相结合。食物种类每天应至少达到12种,每周至少25种。每周油炸食物不超过2次。做到清淡饮食,少食含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品。
科学的烹调加工。蔬菜应先洗后切。烹调以蒸、炖、烩、炒为主;为了利于控制油脂的摄入量,尽量减少煎、炸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烹调方式;烹调好的食品不应存放过久。
营养均衡。应针对性增加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族、铁、钙的食物供应。常见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动物肝脏、禽蛋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多样,主要有动物肝脏、豆类、坚果类;富含铁的食物有动物血、肝脏、鸡胗、大豆、黑木耳等;富含钙的食物有奶及奶制品、虾米等。

合理选择零食。选择干净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做零食:水果、奶类、坚果、麦片等。油炸、高盐或高糖的食品不宜做零食,更不能取代正餐。吃零食的量以不影响正餐为宜,吃饭前、后30分钟不宜吃零食。
足量饮水。每天应少量多次、足量喝水,首选白开水。在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应适量增加饮水量,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建议每个课间喝100-200毫升水,闲暇时每小时喝100-200毫升水。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多数饮料含有大量的添加糖,过多摄入可增加患龋齿、肥胖的风险。要尽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如果喝饮料,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
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要避免盲目节食,也要避免暴饮暴食,做到规律进餐,一日三餐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时细嚼慢咽。家长要早发现、早纠正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调整食物结构,增加食物类型,多吃杂粮、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提高儿童对食物的接受程度。
积极开展身体活动。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不宜久坐,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预防肥胖、减少近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
编辑 | 胡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