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市文明办“践行人情新风宿9条、过平安绿色文明清明”主题活动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移风易俗,清明节到来之际,市委网信办、市妇联联合开展“微传好家训”网络传播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故人留下的好家风好家训,表达对古人的感恩和敬仰。今天推出“微传好家训”专题第一期《韩愈、左宗棠、胡林翼论向学》。
韩愈:书中自有成才路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预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随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金壁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这段颇长的文字乃是唐代文豪韩愈所作一首家教诗,名为《符读书城南》,符也就是其长子韩昶的小名。诗文从木材能够成为对人们有用的器具入手,详细阐述人之成才,全在于后天努力学习,并以两个生来天赋差不多、学习环境却差得天远的人为例子,进一步告诫儿子,富贵功名都在书中,为了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成为“公与相”,必须好好学习。
对于韩愈这番家教思想,历来争议极大,许多人认为他的功利思想太重,竟然以功名利禄来“激励”儿子,而不是用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大道理。
他错了吗?韩愈乃寒门学子入仕途的典范,如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后,相信您会有是非对错的评判。
左宗棠:求学切勿为功名
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这段话出自清代名臣左宗棠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大意是在叮嘱儿子,要其在教育孙儿的问题上,切忌以科举功名为目的,而是要重在明理,如有违背,那么即便教导出来几个科场高手,也只有辱没左家家风的“好处”。
左宗棠是晚清时期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并立的中兴之臣,也是维护中华领土主权的功臣,他在家教上也是令人称道。左家家风严正,好学精神浓厚,尤其秉承了左宗棠不为科举功名读书而为明理读书的宗旨,子孙后代尽管没有再出没于仕途,却在更广阔的天地为这个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胡林翼:文武全才苦学来
今之风化,每况愈下,朝多谄谀之臣,野有钻营之举,士不悦学,教失其绪,正有贼民兴、丧无日之叹。盖士习为民风之本,文章亦道德之华,世变循生,所以维礼教于不衰,扶廉耻于既敝者,皆赖读书明道之功。文教昌明,则七气燕燕日上,风俗所由纯焉。夫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固不徒以宏博争长。然穷义理之精微,考古今之事变,所为文章,可通政事,使非豫养于平时,胡能致用于一朝!弟等强毅有为,幸努力于学,勿为世习所化,而反有以树乡里之先声也。
这段话出自清代胡林翼的一封家书。大意是在告诫家人,在当时学风败坏的环境下,更要注重求学读书之理,不可随波逐流,沾染上不良习惯,败坏了读书人的本性。匡扶这个世道的本事,也是需要带着读书人的真心,到书中去加以寻求。
胡林翼是与曾国藩等人齐名的晚清名臣,文武双全,有雄才大略,除了治国理政、行军打仗之外,学问上也颇有建树。虽然年不到五十便匆匆离世,其思想影响却远播至今,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以之为师,深受启发。如此英才,正是生于好学的家风。
来源:宿迁妇联 宿迁手机台编辑: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