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践行国家课程理念,深化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教学,探索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月30日,宿迁经开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暨常州市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在区第一实验学校举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戴慧、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主任孙建国、常州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代表、宿迁经开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活动还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吸引了常州、泰州、苏州、南京等地近千名教师同步参与。
本次研修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邀江苏省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进行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特邀市内外教科研专家进行课堂点评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区内两所学校展示学科实践特色活动成果,从外引到内培、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线上到线下多渠道多方位全面引领教师把握好实践转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精髓。
宿迁经开区第一实验学校朱雨晨和常州市华润小学虞明珠两位老师先后展示了《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宿迁经开区三棵树中学夏鑫宇和常州市正衡中学刘艳两位老师先后呈现了《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四位上课教师均展示了丰富的大赛经验,精彩的教学设计,精准的课标领悟能力,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受到与会专家及广大师生高度赞誉。 她们紧扣学科实践教学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游戏互动、观点争辩、角色体验、案例探究等实践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身心融合的具身学习,达成了学思用贯通、知行信合一的理想课堂样态。
正高级教师、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孙建国对四节课例进行了精彩点评,他高度肯定了四节展示课均能够立足生活化情境,采用多样化课型,开展多维深度互动,聚焦真实性问题解决,指向核心素养落地,将思政教育从“说教式”变为“体验式”,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共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智慧启迪、情感熏陶、精神滋养、能力提升、生命拔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逻辑和教学逻辑高度契合,进一步诠释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使命与责任担当。
宿迁经开区第一实验学校带来了模拟法庭展示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司法审判流程,将法律知识学习从被动听讲的“教室”搬上了我是主角的“舞台”,强化法治观念入脑入心入行。南蔡实验学校带来了鲜明的“红色教育”主题展示活动——基于“同仁精神”的凝道成德课程实施行动,项目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主线,通过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以构建多感官体验矩阵、浸润式体验设计、开发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立体、多维、综合推动红色文化融入血脉、浸入灵魂。
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戴慧以《建设大思政课,争做大先生》为题开设专题讲座,她从“何为大思政课、为何建设大思政课、如何建设大思政课”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常州市创新性开展“5”彩法治大课堂联盟推广活动,从发布“常有优学 法护成长”普法课程菜单,到“延时‘法’课堂 守护‘他’成长”课程开发,到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及33篇高质量成果论文,到建设公众号平台、打造“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课程,再到举办省前瞻性项目展示周活动等一系列行动措施,给全体与会人员生动展现了“课程精彩、路径多彩、学生出彩、教师傅彩、社会喝彩”的“5”彩育人实效,为各地各校开展基于学科实践的大思政育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路径参考。
正高级教师、宿迁经开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李朝宝老师以学科实践为主题,向与会专家老师介绍了经开区如何利用学科实践推进区域“大思政”育人,并从理论层面高度凝练了“学科实践的内涵意蕴、显著特征、基本要素、互动关系、内在逻辑、实践表达、学习方式与优化路径”等内容,厘清了学科实践的理论意涵。他的讲座既有前沿性的理论高度又有接地气的实践温度,为区域“大思政”育人提供了系统化思路和目标指引,尤其在“学科实践”这一抓手上有破题意义。
近年来,宿迁经开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科研中心组”切实发挥教科研在推动区域思政课程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以“学科实践”为锚点的“3236”大思政区域教研模式。构建了场馆里的思政课、蓝天上的思政课、舞台上的思政课、非遗中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校园里的思政课六大特色品牌,培育“担大任”时代新人,培养“大先生”典范教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高质量思政教育赋能区域教育发展,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