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故道的稻浪翻涌到洪泽湖畔的渔舟唱晚,从六塘河的万亩荷韵到中国花谷的四季芬芳,随着《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地,宿迁乡村振兴的版图上,一场打破行政壁垒、重塑乡村价值的革新实践正在展开,八大示范片区,正将散落的乡村连点成片、串珠成链,来看报道。
在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千亩荷塘碧波荡漾,昔日的普通村庄如今已蜕变成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民宿。
“跟朋友一起带着小孩来这边转一转,来钓个龙虾。两个家庭,我们可以一起租一个民宿,整个体验一下。”游客马杰说。
“居住条件也提升了,文旅发展也非常好,你看游客是越来越多了。我们有自己的草莓采摘体验的地方,杉荷园景区、袁家村,都到我们本地方旅游景点来游玩,非常满足。”宿豫区杉荷园社区居民米新岚说。
米大姐的感慨,正折射出“片区组团”建设的深层价值。随着《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的落地,宿迁打破“就村治村”思维,创新采用“跨镇联建”模式,将15个以上行政村“打包”规划,围绕黄河故道沿线、洪泽湖沿线和六塘河北部片区、中国花谷片区“两沿两片”,打造黄河故道北部国家农业公园片区、黄河故道中部都市农业片区、黄河故道南部生态富民片区、六塘河上游农旅融合片区、六塘河中部稻香农园片区、洪泽湖渔家风情片区、淮沭河花乡核心区片区、古泊河创业富民片区八大示范片区。
“我现在就是在小河西民宿,对于打造六塘河上游农旅融合片区,文件中提出,以宿豫区曹集乡、新庄镇、大兴镇为主体,依托良好的乡村肌理和农房基础,进一步深化拓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旅游等农旅融合内涵,串景连园、植绿筑景,聚力打造水乡荷韵、秀美村庄。”记者彭静说。
“我们在谋划六塘河上游农旅融合组团的建设,我们2024年6月份进行推进了,我们依托生态优势、红色的底蕴、文化底蕴、产业的发展,包括休闲采摘等一系列措施来探索,目前各块工作应该说基本上完成,现在正在扫尾。”宿豫区和美乡村专班副主任孙斌说。
曹集乡的红色文化展馆、新庄镇的千亩草莓园、大兴镇的智能温室大棚,这些分散资源被打包成“两日游精品线路”。不难看出,片区联动效益远远大于各村“单打独斗”。与此同时,八大片区差异化定位,又避免了“千村一面”。例如,宿城区王官集镇尹黄村是黄河故道北部国家农业公园片区一个重点村,当地依托朱海水库开发龙舟赛、钓鱼、半马等赛事,带动200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已经成功晋级省级和美乡村。
“我就是朱海村的人,在这里边上班,做保洁,赚钱带孩子两不耽误,一个月2000多块钱。”宿城区王官集镇朱海村居民刘化梅说。
“我们村下半年打算引进一个稻田咖啡,投入800余万元。和宿迁农科院合作的301富硒大米,预计为村民增收1.8万元以上。”宿城区王官集镇尹黄村党支部书记陈勇说。
黄河故道北部国家农业公园片区依托朱海水库发展赛事经济,洪泽湖渔家风情片区深挖渔文化资源,淮沭河花乡核心区延伸花木产业链。八大示范片区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更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图景已然成型。
“我们按照‘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思路,构建一批生态节点式、产业节点式、文旅节点式示范片区。其中,宿城区黄河故道北部国家农业公园片区、宿城区黄河故道中部都市农业片区、泗阳县黄河故道南部生态富民片区以及宿豫区六塘河上游农旅融合片区等4个片区已纳入省级和美乡村片区。预计到2026年,4个省级和美乡村片区全面建成省级示范片区,到2030年,八大片区全部达到省级示范片区标准。”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处负责人董亚存说。

记者:彭静 薛瑾 张浩
编辑:薛金涛
审核:潘磊 张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