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也质疑过:速冻食品到底能不能放心吃呢?

 
 

最近,年轻人宅在家里,不能去餐馆,不敢点外卖。这时候,冰箱里屯的速冻食品,就决定了幸福指数的上限。

 

如果你对速冻食品的印象还停留在水饺汤圆上,不如打开某宝,搜索一下“速冻食品”。

 

从北极甜虾到挪威三文鱼,从广式肠粉到水晶虾饺,从手抓饼到灌汤包,速冻食品能让你足不出户,吃遍大江南北。

 

甚至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糖醋里脊,全都能买到,根本不用自己动手。

 

好久没涮火锅?毛肚、虾滑、肥羊肥牛、冻豆腐,火锅店里有的这里都有。

 

速冻食品,简直就是宅家时候的生命之光。本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你,现在也可以在朋友圈里装大厨了(就是记得别把包装盒拍进去)。

 

不过很多人觉得,不想做饭的时候应付一下也就罢了,平时还是吃新鲜食物比较好。

 

如果老妈知道你经常吃速冻食品,她可能会抓狂,每天给你转发几条“速冻食品十大危害,看完你还敢吃吗”“速冻水饺为什么这么便宜,原来其中竟有这样的猫腻”。

 

时间久了,你心里也犯起了嘀咕:速冻食品,到底能不能放心吃呢?

 

 

速冻食品,也很安全健康

 

 

 

速冻食品之所以群众基础不好,这口黑锅可能得让名字背。

 

不信你问边的人“速冻”是什么意思,对方很有可能回答:“不就是冷冻起来的速食吗?”

 

还有人会把”速冻食品“和”速食“彻底搞混了,觉得它和方便面、罐头差不多——谁让它保质期这么长,一点都没有健康食物该有的样子?

 

的确,速冻食品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的保质期,难免让你心生疑虑。昨天晚上的剩菜都可能放不到今天中午,速冻食品凭什么能够保存这么久?

 

一项调查显示,71.91%的参与者认为速冻食品中添加了防腐剂[1],所以不健康。真的这样吗?

 

要知道,食物之所以有保质期,是因为它们携带生物酶和微生物。冰箱出现以前,人们只能用风干、烟熏、盐腌、糖渍等方式保存食物,本质上都是为了杀死微生物、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延长保质期。

 

当冰箱横空出世之后,吃不完的剩菜终于可以不被浪费了。但是大家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冷藏只不过延缓了食物腐败的过程,放冰箱里的东西一定要尽快吃掉。

但事实上,不是所有在自家冰箱里冻着的食品都叫速冻食品。按照定义,速冻食品是指在低于零下30℃的冻结温度中,快速完成冻结过程的食品[2]。

 

如此低温,使得食物中的微生物活性极大程度受限,很难再对食物安全构成威胁。

 

不光细菌停止蹦迪,酶的活性也被大大抑制,食品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基本上就停止了。简直就是手动暂停的黑科技。

 

作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产物,速冻食品不光冻得快、冻得彻底,而且有着一系列严格的工艺要求和安全标准。

 

2019年6月正式开始实施的《速冻食品生产和经营卫生规范》,规定了速冻食品的生产厂房要确保通风良好、生熟分离,避免交叉污染;生产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必须达到要求;贮存时冷库的温度不能高于零下18℃;运输时车厢的温度不能高于零下12℃[3];等等。

 

相比之下,非速冻食品的安全其实更难判断。在超市菜场买到的各种生鲜,反而可能因为暴露在室温下太久,更容易滋生微生物。

 

研究表明,新鲜农产品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自1990年以来,已经有400多起与生鲜有关的食物传播疾病爆发[4]。

 

而且,因为速冻食品使用冷冻技术保鲜,根本不需要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跟我们平时吃到的食物没什么不同,只是更安全而已。

 

 

营养价值,其实差别不大

 

 

 

当然,食物原教旨主义者嫌弃速冻食品,很可能是觉得食物一旦被冷冻起来就失去了灵魂。

 

食物的风味,秘诀就在于细胞内的细胞液。

 

平常的经验是,把食物直接放在冰箱里,食物中的水形成大块冰晶,会直接破坏食物的细胞膜,“食物的灵魂”就全都流失了。解冻之后,跟先前的口感和风味会有差异[5]。

 

但是,速冻食品并不是简单的“冰冻”,而是“速冻”。

 

速冻时,食物细胞膜内外在很短时间内都达到了冰结晶温度,同时形成无数小冰晶。这些小冰晶几乎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组织,一旦解冻,基本上可以恢复之前的状态[6]。还是同样的味道,还是同样的配方。

 

三全实验室也曾经做过实验,新鲜包菜切片后细胞壁完整率为 82.5%,而速冻包菜切片后细胞完整率则高达 76.7%[7]。

 

难怪很多科幻小说把“人体速冻”作为星际旅行的常规技术,宇航员一觉醒来,走出冷冻舱,又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好汉。

 

而且,速冻食品的营养成分不会有太大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冷冻蔬果里的营养保存率可能还会更高。

 

蔬菜水果从被农民收割到装箱、运输、上架,再到最后送到你手中的过程中,几天甚至十几天里一直在进行呼吸作用,营养成分被不断地消耗,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可能已经枯了。

而速冻果蔬因为采摘后立刻进行冷冻,反而保留了更多营养成分。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8种蔬菜水果(豌豆、绿豆、玉米、菠菜、胡萝卜、西兰花、草莓、蓝莓)在新鲜状态下和在经过速冻处理后,其中的纤维素、矿物质以及酚类物质的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别[8]。

 

乔治亚大学进行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结论:冷藏处理和冷冻处理后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叶酸的含量没有太大区别[9]。

 

不光如此,食物中某些营养成分,甚至可以通过速冻被更好地保存下来。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的食品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烹饪后的冷冻青豆所含的β胡萝卜素,甚至比同样经过烹饪的新鲜青豆更高[10]。

 

所以,真的不用担心速冻食品没营养。

 

而且,速冻食品还有个相当突出的优势:它有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

 

比起自己做饭时对各种食材的分量和热量都没有概念,速冻食品可以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摄入了多少卡路里,胖子也可以放心地吃。

 

 

省心方便,主要是便宜

 

 

 

留学生都知道,国外的超市里永远堆着大袋的速冻蔬菜、速冻肉、速冻半成品,价格还相当感人。

 

是它拯救了成千上万厨艺不精的懒惰青年——储存方便,回家往冰箱冷冻室里一丢就是了;保质期长,基本上想放多久就能放多久;做起来又简单到令人发指,解冻加热之后就可以上桌。

 

事实上,把速冻食品当日常饮食,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遍。美国速冻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90千克,欧洲达到了40千克,日本也达到了20千克,相比之下,速冻食品在国内的人气真的不高,年人均消费量仅为8千克[11],还不到美国人均的十分之一。

 

有长居法国的网友说,她每次到超市总会被别人购物车里堆成小山的速冻食品震惊到,房东更是对她几乎不用冰柜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原话是:“不吃速冻食品那你每天还有啥可吃的啊?”

 

有人说,速冻食品价格这么低,用料肯定不过关。

 

但为什么速冻食品便宜呢?还是因为工业化批量生产能够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最大限度提升效率。

 

不管是用料、用工还是用时,加工厂的操作水准都会远高于自己动手做。

比如健身爱好者们最喜欢的鸡胸肉,超市里的速冻装一斤只要10块左右,但如果去菜场上买新鲜鸡胸肉,价格就是20块往上走了。

 

对于生鲜食品来说,速冻同样能够降低运输成本。

 

要把一箱七月初上市的浙江杨梅运到北京,必须得通过空运,还要配备三层包装:最里面是塑料袋,中层是泡沫箱,外层是纸箱;泡沫箱里放上冰袋,才能保证娇气的杨梅不会变质。一趟运输下来,运费比杨梅还要贵。

 

肉类和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率分别是12%和15%,腐烂损耗的水果蔬菜更是高达20%~30%,而当有了发达的冷链后,果蔬损失率就可以被控制在5%以下[12]。

 

有了速冻工业,内地人民也可以吃上价廉物美的虾仁和大闸蟹,北方的朋友也可以吃上新鲜的榴莲,沿海人民也可以吃上内蒙古的牛羊肉。

 

当然,对于极致追求口感的人来说,速冻食品确实也有缺点。比如速冻芦笋和黄瓜没有新鲜时候的那种爽脆甘甜,速冻包子也不像新鲜出炉的包子那么蓬松柔软。

 

不过,最好吃的美食店现在都还没开门,而你能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除了爸妈、对象做的饭,就是速冻食品了。

 

不如我们再说一遍:虾饺、水饺、叉烧包;鸡肉、猪肉、牛肉丸;龙虾、扇贝、龙利鱼……

 

转自:浪潮工作室